
[evil life] 邪道
(1).較正道近便的小路。 唐 儲光羲 《野田黃雀行》:“邪路豈不捷,渚田豈不肥。”
(2).比喻不正當的途徑。 唐 王建 《寄崔列中丞》詩:“我愛古人道,師君直且溫。貪泉誓不飲,邪路誓不奔。”《古今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據這件珍珠衫,一定是邪路上來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十回:“我并不是迷信那世俗折口福的話,但是精明的是正路,刻薄的是邪路,一個人何苦正路不走,走了邪路呢?”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邪路漢語 快速查詢。
“邪路”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字面和比喻兩個層面理解,具體解釋如下:
字面意義
指較正道更近便的小路,如唐代儲光羲詩句“邪路豈不捷,渚田豈不肥”中的描述,強調與“正道”相對的物理路徑。
比喻意義
指不正當的途徑或行為方式,例如通過欺騙、貪婪等違背道德規範的方式達成目的。唐代王建《寄崔列中丞》詩句“貪泉誓不飲,邪路誓不奔”即用此意,表達對正直品行的堅守。
“邪路”既可用于描述具體路徑,更常用于批判違背道德或社會規範的行為。其核心含義與“正路”形成鮮明對比,多出現在勸誡、反思等語境中。如需進一步了解詞語演變或古籍用例,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邪路是指違背正義道德、走偏門、做出不良行為的行為或思想路線。邪路的人往往背離倫理道德準則,追求私利或破壞社會和諧。
邪路的拆分部首是⻏(刀)和⻊(辶),其中⻏為上部,⻊為下部。邪路的筆畫數為12畫。
邪路一詞最早出現于《論語·為政篇》中的“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見義不為,無勇也。”可見邪路一詞來源于古代儒家思想的道德規範和倫理價值觀。
邪路的繁體字為「邪路」,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邪路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但基本形态與現代相似。例如,唐代寫邪路的方式為「邪路」。
1. 他追求個人利益,選擇了走上了邪路。
2. 那個詐騙團夥走的全都是邪路,不法之人。
邪路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新詞,比如:
1. 歪邪斜斜
2. 邪念雜念
3. 行邪作惡
近義詞:邪惡、歪門邪道、不正之路
反義詞:正道、正路、正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