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病災害。 唐 劉禹錫 《代謝曆日面脂口脂等表》:“膏凝雪瑩,含液騰芳。頓光蒲柳之容,永去癘疵之患。”《宋史·樂志七》:“四月維夏,兆于重離。帝執其衡,物無癘疵。” 金 元好問 《南陽郡太君墓志銘》:“嗟唯夫人女宗婦師,德宜而家,物不癘疵,玉樹堦庭,且蘭且芝。”參見“ 疵癘 ”。
“疠疵”是由“疠”和“疵”組合而成的詞語,需結合兩字的含義進行解釋:
疠(lì):
指瘟疫或惡瘡。如《說文解字》提到“疠,惡疾也”,多與嚴重疾病相關,如麻風病等。
疵(cī):
本義為小毛病,引申為缺點、過失,亦可表示诽謗。例如《韓非子》中“吹毛求疵”即指刻意挑剔小問題。
“疠疵”并非現代常用詞,可能為古漢語中的組合,需根據語境判斷:
由于該詞罕見,建議結合具體出處(如古籍原文)進一步分析。若為現代生造詞,需根據上下文明确其引申意圖。
如需更精準的解讀,可提供具體語境或文獻來源。
疠疵(lì fū)是一個漢字詞語,其含義為病痛、疾病、缺陷或瑕疵等。它可以用來形容身體上的疾病或事物上的缺陷。
疠疵的拆分部首是疒(疔部)和巿(屍部),共包含13個筆畫。
疠疵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漢語。在繁體字中,疠疵的寫法為癘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疠疵的形狀稍有不同。它是由兩個分離的字形所組成,犬在上部,而?(又是古代字形)在下部。這個形狀與現代的寫法相比有些差異。
1. 他的工作并非沒有疠疵,但總體上還是相當出色的。
2. 這款手機有一些疠疵,但它的優點也很多。
組詞:疾病、纰漏、缺陷
近義詞:毛病、不完美、缺點
反義詞:完美、無瑕疵、正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