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病災害。 唐 劉禹錫 《代謝曆日面脂口脂等表》:“膏凝雪瑩,含液騰芳。頓光蒲柳之容,永去癘疵之患。”《宋史·樂志七》:“四月維夏,兆于重離。帝執其衡,物無癘疵。” 金 元好問 《南陽郡太君墓志銘》:“嗟唯夫人女宗婦師,德宜而家,物不癘疵,玉樹堦庭,且蘭且芝。”參見“ 疵癘 ”。
疠疵是古漢語中表示疫病災害的複合詞,屬書面用語,現代漢語已罕用。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解析其詳細含義:
疠疵(lì cī)指疫病與災禍,泛指具有傳染性或危害性的疾病與自然災害。
二者合成後,強調疫病與天災的雙重危害性,多見于古籍對大規模災疫的記載。
提及“疠大至,民善暴死”,描述疠氣(疫氣)流行導緻民衆猝死的現象,疠疵在此類語境中與“疫疠”“災疠”同義,指惡性傳染病。
載“彗星見,主疠疵”,此處“疵”關聯星象異變,疠疵指疫病與天象警示的災禍結合,反映古人“天人感應”觀念。
單字 | 本義 | 引申義 | 古籍例證 |
---|---|---|---|
疠 | 惡疾、瘟疫 | 疫氣、時氣緻病 | 《周禮》:“四時皆有疠疾。” |
疵 | 小病、皮膚缺陷 | 災害、過失、天象示警 | 《莊子》:“天之穿之,日夜無降,人則顧塞其窦。”注:“疵,病也。” |
參見:《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第7卷“疠”字條;《說文解字注》“疠”“疵”釋義;《黃帝内經素問校注》(人民衛生出版社)“六元正紀大論”篇。
“疠疵”是由“疠”和“疵”組合而成的詞語,需結合兩字的含義進行解釋:
疠(lì):
指瘟疫或惡瘡。如《說文解字》提到“疠,惡疾也”,多與嚴重疾病相關,如麻風病等。
疵(cī):
本義為小毛病,引申為缺點、過失,亦可表示诽謗。例如《韓非子》中“吹毛求疵”即指刻意挑剔小問題。
“疠疵”并非現代常用詞,可能為古漢語中的組合,需根據語境判斷:
由于該詞罕見,建議結合具體出處(如古籍原文)進一步分析。若為現代生造詞,需根據上下文明确其引申意圖。
如需更精準的解讀,可提供具體語境或文獻來源。
白半鼻選筆誅墨伐博雜裁長補短才知塵網儲拟詞説鵰翮調密低頭搭腦嫡子鬥水二十四孝诽謗之木蜂營蟻隊鋒镞腐蠹輔佐葛衣攻研桂石核苷酸撝卑禁虣警論京員舊逋九重牆倨倨課丁爛不收老兔梁塵踴躍立男鳥烏逆暑譜記峭崄勸課曲承容隱弱歲若為茹魚賞鐘蔬甲豎儒歎吒探偵天半天各一方天堦荼酷亡珠萬家燈火舞雞鹹濩習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