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迎夏。迎接暑氣到來的祭禮。《周禮·春官·籥章》:“中春晝擊土鼓,龡《豳》詩以逆暑。” 孫诒讓 正義:“逆暑迎寒者,迎其氣之至而祭之,與迎春迎夏義同。”
“逆暑”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逆暑”指古代迎接暑氣到來的祭禮,屬于季節祭祀的一部分,與“迎夏”同義。其中“逆”意為“迎接”(如《周禮》中“逆暑迎寒”的用法),“暑”指暑熱之氣。
現代語境中該詞極少使用,多出現在古籍研究或曆史文獻分析中。需注意與部分網絡釋義(如“勇敢逆行”)區分,後者屬于現代引申或誤讀。
如需進一步考據,可參考《周禮》原文及清代孫诒讓的注疏。
《逆暑》是指與夏天正好相反的季節,即相對于夏天的寒冷季節。逆暑常用來形容秋季或冬季天氣寒冷、氣溫下降的時候。
《逆暑》的拆分部首為辶和日,辶表示行走,日表示太陽。總計共有14個筆畫。
《逆暑》是由簡體漢字演變而來的詞語,沒有繁體字形式。
古時候,《逆暑》沒有具體的固定寫法,隨着時代的變遷,漢字的形狀也産生了變化。但是,大緻上可以采用辶日的組合,表示行走迎着太陽步行的意思。
1. 秋風乍起,逆暑的涼意沁入了我的心底。
2. 這個地區的冬天非常漫長,逆暑時間長達半年。
組詞:逆寒(指與冬天相反的季節,即相對于冬天的溫暖季節)
近義詞:逆春(指與春天相反的季節,即相對于春天的寒冷季節)
反義詞:午夜(指夜晚的最後一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