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為的意思、若為的詳細解釋
若為的解釋
(1).怎樣;怎樣的。《南齊書·高逸傳·明僧紹》:“天子若來,居士若為相對?” 唐 蕭意 《長門失寵》詩:“不知金屋裡,更貯若為人?” 宋 蘇轼 《和沉立之留别詩》之二:“試問别來秋幾許,春江萬斛若為量?” 清 納蘭性德 《浣紗溪》詞:“身向雲山那畔行,北風吹斷馬嘶聲。深秋遠塞若為情!” 甯調元 《燕京雜詩》:“弦管 燕京 三月天,風沙撲面若為憐?”
(2).怎堪。 唐 王維 《送楊少府貶郴州》詩:“明到 衡山 與 洞庭 ,若為秋月聽猿聲?” 唐 杜甫 《和裴迪登蜀州東亭》:“幸不折來傷歲暮,若為看去亂鄉愁。” 唐 白居易 《重到華陽觀舊居》詩:“若為重入 華陽觀 ,病鬢愁心四十三。”
(3).怎能。《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五·隔谷歌一》:“食糧乏盡若為活?救我來!救我來!” 唐 孟棨 《本事詩·情感》:“沙場征戍客,寒苦若為眠?” 宋 範成大 《燕堂書事》詩:“耳邊情話少,笑口若為開?”
(4).倘若。 唐 雍裕之 《江邊柳》詩:“若為絲不斷,留取繫郎船。” 唐 白居易 《春至》詩:“若為南國春還至,争向東樓日又長。”
詞語分解
- 若的解釋 若 ò 如果,假如:若果。倘若。假若。天若有情天亦老。 如,像:年相若。安之若素。旁若無人。置若罔聞。門庭若市。 你,汝:若輩。“更若役,複若賦,則何如?” 約計:若幹(乶 )。若許。 此,如此:“以
- 為的解釋 為 (爲) é 做,行,做事:為人。為時。為難。不為己甚(不做得太過分)。 當做,認做:以為。認為。習以為常。 變成:成為。 是:十兩為一斤。 治理,處理:為政。 被:為天下笑。 表示強調:大為惱火。
專業解析
"若為"是一個文言色彩濃厚的組合虛詞,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獨立使用,主要出現在古代詩文或仿古表達中。其含義需結合上下文理解,核心由"若"和"為"的語義疊加或融合而成。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工具書和語言學研究的詳細解釋:
一、 詞素分解與核心語義
-
"若"的本義與引申
- 假設/如果: 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如果"、"假如"。這是"若"最常見的虛詞用法。來源:《古代漢語虛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
- 如同/好像: 表示比拟,相當于"像"、"如同"。來源:《說文解字注》(段玉裁)對"若"的解釋:"擇菜也。從艸右。右,手也。一曰杜若,香艸。引申為順、為如。" 。
- 你/你的: 第二人稱代詞(此義項在"若為"組合中較少直接體現)。來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
-
"為"的本義與引申
- 做/作為: 基本動詞義,表示行為動作或充當某種角色。來源:《說文解字》:"爲,母猴也。其爲禽好爪。下腹爲母猴形。"(本義有争議,但"做"是其核心引申義)。
- 是: 表判斷。來源:《古代漢語虛詞詞典》。
- 成為/變成: 表示變化或結果。來源:同上。
- 介詞: 引出原因、目的、對象等(如"為...所..."結構)。來源:同上。
二、 "若為"的組合含義與用法
"若為"并非一個固定不可拆分的詞,而是"若"與"為"在特定語境下的連用,其具體含義需根據上下文判斷,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
表示強烈的假設或反問(最常見)
- 含義: "如果(真的)成為...(會怎樣)?"、"怎麼能算是...?"、"哪裡算得上是...?"。常帶有感歎、無奈、反诘或難以置信的語氣。
- 語法: "若"表假設,"為"表"成為/是"。整個結構用于提出一個假設性的、常帶有極端或不如意色彩的情況,并對此發出疑問或感慨。
- 經典例證:
- 王維《送楊少府貶郴州》:"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 (如果真能化身千億個我...)。
- 杜甫《和裴迪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若為看去亂鄉愁。" (如果看到(這梅花)怎能不勾起紛亂的鄉愁?)
- 《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若為陳說此事深?" (怎麼能詳細訴說這件事的深重?)
- 來源: 此用法在唐宋詩詞及敦煌文獻中極為常見,是"若為"最具特色的含義。參考《唐宋詞常用虛詞研究》(相關學術論文或專著)。
-
表示"如何能"、"怎能"(由假設反問引申)
- 含義: 強調某種情況難以實現或無法接受。
- 例證:
- 杜甫《寄高適》:"若為将朽骨,猶拟杖藜行。" (我這把老骨頭,怎麼還能拄着藜杖行走呢? - 表達衰老無力的感慨)
- 來源: 同上,常見于唐詩表達感慨、反诘。
-
表示"如同是"、"好像是"(較少見)
- 含義: "若"表如同,"為"表是/成為。組合起來意為"如同是..."。
- 例證: (需在具體語境中分析,此用法相對前兩者較少)
- 來源: 此義項是"若"的比拟義與"為"的判斷/成為義的結合。
三、 現代漢語中的使用
在現代漢語口語和一般書面語中,"若為"已基本不再作為獨立詞語使用。其含義主要通過以下方式表達:
- 假設: 用"如果...會..."、"假如...就..."等結構。
- 反問/感歎: 用"怎麼能..."、"哪裡算得上..."、"真是..."等。
- 比拟: 用"如同..."、"就像是..."等。
"若為"主要保留在:
- 對古典詩文的引用、賞析中。
- 刻意追求古雅風格的書面語或創作(如仿古詩詞、特定文體)中。
"若為"是一個文言組合虛詞,核心語義源于"若"(假設/如同)與"為"(成為/是)的結合。其最典型且高頻的含義是表示帶有強烈感情色彩(反問、感歎、無奈)的假設,常見于唐宋詩詞,意為"如果(真的)成為...(會怎樣)?"或"怎麼能算是...?"。理解其意必須緊密結合具體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
“若為”是古漢語中的常見詞組,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
-
假設連詞
最常見用法是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如果成為/變為”。
例:白居易《春至》"若為南國春還至,争向東樓日又長"(如果南國的春天到來)。
-
疑問/反诘語氣
在詩詞中常帶有感歎色彩,意為"怎堪""怎能"。
例:王維《送楊少府貶郴州》"若為秋月聽猿聲"(怎能忍受秋夜聽猿啼)。
-
特殊結構用法
佛教典籍中"若為"可作"如何"解,如《壇經》"若為解說四乘法"(如何解說四乘法)。
需特别注意:
- 現代漢語已罕用該詞組
- 完整理解需結合上下文
- 在古詩文翻譯時,常需意譯而非直譯
建議提供具體出處或完整句子,可進一步解析其精确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杯中綠憯憯長肱扠手瘳差仇殺雌雉啼鵝黃奉拜蜂江赴水伏特羹梅工場手工業公司馬裹飯回鹘文翚翟渾然火然泉達季父濟公傳金匮石室驚心敬中金虀玉鲙金母久墳酒斾糾問酒盂極燭克紹箕裘空談老命老着臉領務流播柳毅傳書懋官嫫母南闱撓詞牽曳肉皮兒善待侍奉稅産嵩邙松邱遂達條記亭曆同聲翻譯無聲虎祥琴鄉士栙雙相向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