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怎樣;怎樣的。《南齊書·高逸傳·明僧紹》:“天子若來,居士若為相對?” 唐 蕭意 《長門失寵》詩:“不知金屋裡,更貯若為人?” 宋 蘇轼 《和沉立之留别詩》之二:“試問别來秋幾許,春江萬斛若為量?” 清 納蘭性德 《浣紗溪》詞:“身向雲山那畔行,北風吹斷馬嘶聲。深秋遠塞若為情!” 甯調元 《燕京雜詩》:“弦管 燕京 三月天,風沙撲面若為憐?”
(2).怎堪。 唐 王維 《送楊少府貶郴州》詩:“明到 衡山 與 洞庭 ,若為秋月聽猿聲?” 唐 杜甫 《和裴迪登蜀州東亭》:“幸不折來傷歲暮,若為看去亂鄉愁。” 唐 白居易 《重到華陽觀舊居》詩:“若為重入 華陽觀 ,病鬢愁心四十三。”
(3).怎能。《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五·隔谷歌一》:“食糧乏盡若為活?救我來!救我來!” 唐 孟棨 《本事詩·情感》:“沙場征戍客,寒苦若為眠?” 宋 範成大 《燕堂書事》詩:“耳邊情話少,笑口若為開?”
(4).倘若。 唐 雍裕之 《江邊柳》詩:“若為絲不斷,留取繫郎船。” 唐 白居易 《春至》詩:“若為南國春還至,争向東樓日又長。”
“若為”是古漢語中的常見詞組,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
假設連詞
最常見用法是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如果成為/變為”。
例:白居易《春至》"若為南國春還至,争向東樓日又長"(如果南國的春天到來)。
疑問/反诘語氣
在詩詞中常帶有感歎色彩,意為"怎堪""怎能"。
例:王維《送楊少府貶郴州》"若為秋月聽猿聲"(怎能忍受秋夜聽猿啼)。
特殊結構用法
佛教典籍中"若為"可作"如何"解,如《壇經》"若為解說四乘法"(如何解說四乘法)。
需特别注意:
建議提供具體出處或完整句子,可進一步解析其精确含義。
《若為》是一個成語,意為若是、如果、假設。通常用于文言文或古代文學作品中,用來引導一種假設情況。
《若為》由兩個漢字組成,第一個字符是“若”,拆分部首是“艹”,總筆畫數為8;第二個字符是“為”,拆分部首是“丶”,總筆畫數為4。
《若為》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紅樓夢》這部經典小說中,表達着作者對虛幻與現實的思考和描繪。
《若為》的繁體字為「若為」。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若為」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但意思和用法相同。
1. 若為此事成真,我定會全力以赴。
2. 若為他人所知,必将引發巨大的風波。
3. 若為明天下雨,我們就改變計劃。
1. 若果:表示假設的情況下,某事一旦發生的結果。
2. 若無其事:形容對某件事情毫不知情或表現得毫不在意。
3. 假設:指基于某種條件下的設想或推測。
近義詞:假使、倘若、設若
反義詞:實際上、事實上、真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