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課丁的意思、課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課丁的解釋

(1).舊時依法納稅服勞役的男子。 宋 朱繼芳 《送僧蘋洲遊醉李》詩:“草黃工女績,波白課丁熬。”

(2).按丁口納稅。 梁啟超 《變法通議·論不變法之害》:“ 聖祖皇 帝永免滋生人口之賦,并入地賦。自 商鞅 以來,計人之法, 漢武 以來,課丁之法無有也,則變賦法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課丁"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語義色彩的複合詞,需從構詞法和語義演變兩個層面解析。從構詞結構看,"課"本義為考核、征收,《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國家按規定數額征收的賦稅"(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1卷);"丁"指成年男子,《辭源》釋作"能任賦役的成年人口"(來源:《辭源》第三版)。組合後"課丁"特指古代承擔賦稅勞役的成年男性,屬于封建戶籍制度術語。

該詞在不同曆史時期呈現語義流變。唐代施行租庸調法時期,"課丁"專指21至59歲需繳納租稅的男子(來源:《中國曆史大辭典·隋唐五代史》)。至宋代,隨着募兵制推行,其内涵擴展至包含差役承擔者(來源:《宋史·食貨志》)。明清時期漸被"丁銀""徭役"等新詞替代(來源:《明會典》卷二十)。

在語境應用中需注意三點特征:①與"課戶"構成屬種關系,課戶包含課丁但不限于男性;②區别于"見丁",後者指實際在冊人口;③常與"免課"形成反義對舉,如《舊唐書》載"水旱處……課丁免租調"(來源:《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相關研究可參見梁方仲《中國曆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的賦役制度考釋章節(來源:中華書局,1980年版)。

網絡擴展解釋

“課丁”是一個具有曆史背景的漢語詞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文獻綜合理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舊時納稅服勞役的男子
    指古代按法規承擔賦稅和勞役的成年男性。例如宋代朱繼芳《送僧蘋洲遊醉李》詩中提到“波白課丁熬”,描述了課丁的勞作場景。

  2. 按丁口納稅的制度
    指以家庭人口數量(丁口)為基準征收賦稅的方式。梁啟超在《變法通議》中提及清代賦稅改革時,将“課丁”與漢代以來的稅制對比,說明其曆史演變。


二、使用辨析


三、建議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中國曆史賦稅制度》等專業資料,以獲取更權威的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暗轉白席人白質扳咬飽膈本性便媚鞞革餐霞子城頭秤星成政慈恕導譽大宗伯東魯豐崇豐年稔歲負非縛舌交唇高溫作業晷昃國檢瞽言妄舉橫嶺鶴算呼音胡子拉碴經制錢金軀金丸使者近午就教鞫人睽目蘭炷靈扉另開馬羊劫鬧竿旁求佩戴陪堂生前危後則嬛佞取償日語戎右上幹扇傘霜根朔望月太平天囯凸鏡跅弛握雲拿霧象阙仙觀像心適意邪門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