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甕齑的意思、甕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甕齑的解釋

亦作“ 甕虀 ”。甕裝的黃齑(鹹菜)。以喻薄祿。 宋 陸遊 《病愈看鏡》詩:“三百甕齏消未盡,不知更着幾年還。”自注:“舊傳貧士死,見陰吏,為言當還魂,有三百甕齏祿料未盡。” 宋 趙與虤 《娛書堂詩話》卷上引作“甕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甕齑(wèng jī)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彙,由“甕”和“齑”二字組合而成,字面指盛放在陶甕中的腌菜或切碎的醬菜,後引申為貧寒清苦的生活。以下是詳細釋義:


一、字義分解

  1. 甕(wèng)

    指陶制容器,口小腹大,常用于儲水、腌菜或盛物。

    例:《說文解字》:“甕,罂也。”

  2. 齑(jī)

    指切碎的腌菜、醬菜或調味菜末,亦泛指粗劣食物。

    例:《廣韻》:“齑,鹽漬菜也。”


二、合成詞釋義

甕齑即“甕中腌菜”,其核心含義包括:

  1. 本義:

    指長期儲存在甕中的鹹菜、酸菜等廉價食物,是古代平民常見的佐餐之物。

  2. 引申義:
    • 生活貧寒:象征粗茶淡飯的清貧生活。

      例:宋代《五燈會元》載僧人問:“如何是和尚家風?”答曰:“甕齑不厭。”

    • 安貧樂道:體現甘于淡泊、不慕富貴的品格。

      例:陸遊《病中遣懷》詩:“囊空如客路,屋窄似僧寮……甕齑聊自享,藜藿亦堪調。”


三、文化意象

“甕齑”在古籍中常與寒士操守關聯:


四、權威文獻參考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甕齑:甕裝的腌菜。借指貧困的生活。”

  2. 《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

    “齑:搗碎的姜、蒜或菜末。甕齑指以腌菜度日的清貧生活。”

  3. 《漢語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

    “甕:一種陶制盛器……齑:切碎的腌菜。”


五、用例解析

“甕齑”既是具象的飲食符號,亦是傳統文人貧賤不移的精神寫照。其釋義可概括為:儲于甕中的腌菜,喻指清貧簡樸的生活境遇。

網絡擴展解釋

“甕齑”是一個中文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詳細解析

  1. 詞源與典故

    • 出自宋代陸遊《病愈看鏡》詩:“三百甕齑消未盡,不知更着幾年還。”其自注提到一個傳說:貧士死後,陰間官吏稱他生前未盡“三百甕齑祿料”(即命中注定需食盡三百甕鹹菜的清貧生活)。
    • 後以“三百甕齑”代指長期貧寒,需靠鹹菜維持生計的狀态。
  2. 使用場景

    • 多用于形容文人或寒士的困頓生活,如:“他雖才華橫溢,卻因仕途不順,過着甕齑之食的日子。”
    • 也可引申為對物質條件淡泊的态度,如:“他甘守甕齑,潛心學問。”

注意混淆點


擴展知識

别人正在浏覽...

柏夷亮父碧氣怖悸钗裙炒鬧差生瞠惑崇城道肥大祖颠嚏逗漏對日遁形術發刃豐明分過風信年華俘廟臯原高坐赓唱旱田涵星研惶駭華氏溫度計駕跨奬品焦雷蛟女絹旌旃緊媚舊儒祭餟掘墓開銷孔穴老字號廉價龍帳脈絡幔城猛将勉旃濃醇平善山帶石闆柿子椒水西寺死到臨頭死間夙念談義天王老子頑疎僞造下心寫心席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