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愚鈍。《史記·绛侯周勃世家》“其椎少文如此” 司馬貞 索隱引 唐 顔遊秦 曰:“俗謂愚為鈍椎。”
“鈍椎”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權威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鈍椎”形容人愚鈍、笨拙,指思維遲滞、反應遲鈍或不靈敏的狀态。該詞由“鈍”(遲鈍、不鋒利)和“椎”(錘子,象征笨重工具)組成,字面可理解為“像鈍器般愚笨”。
“鈍椎”屬于較冷僻的成語,現代漢語中更常用“遲鈍”或“愚笨”替代。其文化内涵體現了古代以工具比喻人性的修辭方式,具有鮮明的形象色彩。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史記》相關注解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鈍椎》是一個漢語詞語,一般指的是木工、農民等勞作時使用的工具。它類似于鐵錘,但頭部較大、較重,用來敲擊木材、農作物等。
《鈍椎》的部首是钅(金),筆畫是19畫。
《鈍椎》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華文明。在古代,人們常常使用石器、木器等簡單工具進行農耕、建築等勞作。鈍椎就是其中一種使用較多的工具。
《鈍槌》是《鈍椎》的繁體字寫法。
在古代,鈍椎的寫法可能有一些變化。古時候的寫法是用類似于方塊的形狀來表示椎的形狀,再在上方加上“钅”字,表示用金屬(鐵)制作。
1. 他用鈍椎敲擊木材,将木闆固定在一起。
2. 農民用鈍椎敲打稻谷,将稻穗分離出來。
3. 木工使用鈍椎将木樁深深地釘入地下。
木椎、鈍器、木工
巨椎、大槌
鋒椎、銳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