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館伴使。 宋 秦觀 《高無悔跋尾》:“館使謂詔使曰:‘虜衆十倍於我,若其盡至,不可當也。’”參見“ 館伴使 ”。
“館使”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館使(拼音:guǎn shǐ)指“館伴使”,是古代負責接待賓客或外交使節的官職。該詞多見于宋代文獻,如《高無悔跋尾》中記載:“館使謂诏使曰:‘虜衆十倍于我,若其盡至,不可當也。’”。
曆史背景與職責
館使(館伴使)是宋代設置的外交職務,主要負責接待、陪同外國或少數民族政權的使節,協調外交事務。
字義分解
文獻出處
宋代秦觀在《高無悔跋尾》中提及該詞,反映了其在曆史場景中的實際應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宋代外交制度或相關文獻,可參考《宋史》或專門的曆史研究資料。
館使是一個名詞,指的是在古代官府、宮廷或使館中負責管理事務的官員。
館使的部首是香,總筆畫數為12。
館使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中,用來指代負責管理官署、宮廷或使館事務的官員。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的含義逐漸延伸,也開始用來指代各種負責管理事務的人員。
館使的繁體字為館使。
在古代,館使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例如,有些時期使用的是「館叡」這樣的字形來表示館使。
1. 那位館使非常負責,為官府的事務處理得井井有條。
2. 這位使館的館使負責接待外賓。
館長、館員、館舍、書館、藝術館等。
館丞、館員
賓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