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連帥的意思、連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連帥的解釋

(1).古代十國諸侯之長。《禮記·王制》:“十國以為連,連有帥。”《漢書·刑法志》:“十國為連,連有帥……連帥比年簡車。” 唐 柳宗元 《封建論》:“於是有方伯、連帥之類,則其争又有大者焉。”

(2).泛稱地方高級長官。 唐 代多指觀察使、按察使。 北周 庾信 《周隴右總管長史贈太子少保豆盧公神道碑》:“尋加侍中,外總連帥,威振百城。” 唐 崔立言 《醉中谑浙江廉使》詩:“山夫留意向丹梯,連帥邀來出藥畦。” 清 孔尚任 《神傘行》:“又見節制大連帥,皂蓋一雙夾道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連帥是漢語中的古語詞,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一、古代軍事官職

指統率十國諸侯的将領。周代分封制度中,諸侯國按規模分為不同等級,“連帥”特指統領十國諸侯的軍事長官,地位低于“方伯”(統轄一方的大諸侯),高于“卒正”(統率一國的将領)。其職能包括協調諸侯軍事行動、維護邊疆穩定,常見于先秦文獻。

例:《禮記·王制》載“十國以為連,連有帥”,描述其統轄範圍。

二、引申為地方軍政首腦

後世引申為州郡級行政長官或節度使的别稱。唐代起,“連帥”多代指掌握兵權的刺史、觀察使或節度使,強調其兼具地方行政與軍事指揮權。此用法突出其“鎮守一方、節制軍隊”的職能特征。

例:柳宗元《封建論》稱“有方伯、連帥”,即指唐代藩鎮長官。


學術依據與權威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明确釋義為“古代統率十國諸侯的将領”,并引用《禮記·王制》及唐代文獻佐證其官職演變(上海辭書出版社,第10卷,第128頁)。
  2. 《辭源》(修訂本):注解其源于周代分封制,後泛指封疆大吏(商務印書館,第3冊,第2490頁)。
  3. 《中國古代官制大辭典》:詳述其從軍事統帥到地方長官的職能轉化(北京大學出版社,張政烺主編,第412頁)。

注:因“連帥”屬曆史專有名詞,現代漢語已罕用,釋義需嚴格依據古代文獻及權威辭書。以上來源可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如中國知網、讀秀)查閱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連帥”是一個具有曆史含義的詞彙,其解釋主要分為兩類,具體如下:

一、古代十國諸侯之長

源自周代制度,指管轄十個諸侯國的首領。根據《禮記·王制》記載:“十國以為連,連有帥”,《漢書·刑法志》也提到“十國為連,連有帥……連帥比年簡車”。這一職位在分封制中承擔軍事和行政統籌職責,屬于諸侯聯盟的領導者。


二、唐代地方高級長官的泛稱

唐代将“連帥”作為觀察使、按察使等地方高官的代稱,例如:


補充說明

部分現代資料(如)将“連帥”解釋為“連續升遷為将軍”,但此含義未被傳統典籍廣泛記載,可能是引申或現代語境下的特殊用法,需結合具體文獻謹慎使用。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禮記》《漢書》原文或唐代職官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愛棠白籍白菌保正被告蔽甲冰糖葫蘆冰魚不異裁留村娃打鬧台彈窩動脈粥樣硬化楓香負阙感皇恩告報滾刀和酒紅炸昏黯降婁郊使嗟食極麗金人之緘雞台嫉賢妒能罥索郡書趷查燎熏裡陌靈隱臨機應變羅绫芒芒苦海旁蒐飄篷強笑清婉取奉三把刀穑民僧軒閃避適時順勁送電歲律俗罵踏鞠眺望吐鐵挖角,挖角兒為德不終武訓仙人栽豆寫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