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晉 和 南朝 登記外地流入人口的冊子。《晉書·成帝紀》:“﹝ 鹹康 七年﹞實編戶,王公已下皆正土斷白籍。”《資治通鑒·晉成帝鹹康七年》:“詔實王公以下至庶人皆正土斷白籍。” 胡三省 注:“時王公庶人多自北來,僑寓 江 左;今皆以土著為斷,著之白籍也。白籍者,戶口版籍也。 宋 齊 以下有黃籍。”
“白籍”是東晉和南朝時期的一種特殊戶籍登記形式,主要用于管理北方南遷的僑民,以下是詳細解釋:
白籍是東晉及南朝政權為北方南遷的僑民設立的臨時戶籍冊,以白紙書寫,與本地土著居民的黃籍相區别。其核心功能是登記僑居江南的北方流民信息,以便管理。
東晉鹹康七年(公元341年),晉成帝推行“土斷白籍”政策,要求僑民在定居地編入正式黃籍,取消優待,承擔賦役。這一政策旨在增加國家財政收入,強化戶籍統一管理。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白籍”解釋為“無國籍或身份的人”,但這一用法缺乏曆史文獻直接支持,可能是對古代概念的引申或誤讀。學界普遍認為其原義專指南北朝時期的戶籍制度。
白籍反映了東晉南朝應對人口遷徙的特殊管理策略,也是中國古代戶籍制度演變的重要案例。其曆史意義遠大于現代引申含義,需結合“土斷”政策和僑州郡縣制度綜合理解。
(更多細節可參考漢典、知網等權威來源的原始文獻)
《白籍》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
拆分成的部首是「白」和「⺍」,其中「白」是常用的部首,表示「白色」;「⺍」是偏旁部首,表示「食物」。
筆畫分别是「白」8畫,「⺍」3畫。
《白籍》這個詞源自于漢字,具體來源和演變過程需要進一步研究和考證。
《白籍》的繁體字為「白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具體的古代漢字寫法需要通過考古、文獻等途徑來了解。
他因為不符合國籍條件,被劃歸為白籍。
白木(bái mù):指顔色偏白的木材。
籍貫(jí guàn):指一個人的出生地或祖籍。
無籍、本籍
有籍、有國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