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白籍的意思、白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白籍的解釋

東晉 和 南朝 登記外地流入人口的冊子。《晉書·成帝紀》:“﹝ 鹹康 七年﹞實編戶,王公已下皆正土斷白籍。”《資治通鑒·晉成帝鹹康七年》:“詔實王公以下至庶人皆正土斷白籍。” 胡三省 注:“時王公庶人多自北來,僑寓 江 左;今皆以土著為斷,著之白籍也。白籍者,戶口版籍也。 宋 齊 以下有黃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白籍是中國古代戶籍制度中的特殊類别,主要指東晉時期為北方南遷僑民設立的臨時戶籍登記形式。該制度起源于西晉永嘉之亂後,大量北方士族與民衆南渡,朝廷為區分原住民與僑民,以白紙書寫其戶籍,故稱“白籍”。白籍持有者享有免稅賦、免徭役的特權,但無土地所有權,身份上屬于“暫居人口”。至南朝宋實行“土斷”政策後,白籍逐漸被納入黃籍(正式戶籍),其特殊身份隨之消失。

從語言學角度分析,“白”字在此處取“空白、臨時”之意,與正式戶籍“黃籍”形成對比。據《中國曆史大辭典》記載,白籍制度反映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口流動與社會治理的複雜性,是研究古代戶籍管理體系的重要案例。現代研究中,白籍常被作為門閥制度與南北文化融合的觀察窗口,相關考證可見于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等權威著作。

網絡擴展解釋

“白籍”是東晉和南朝時期的一種特殊戶籍登記形式,主要用于管理北方南遷的僑民,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白籍是東晉及南朝政權為北方南遷的僑民設立的臨時戶籍冊,以白紙書寫,與本地土著居民的黃籍相區别。其核心功能是登記僑居江南的北方流民信息,以便管理。

2.曆史背景與用途

3.土斷政策與白籍的終結

東晉鹹康七年(公元341年),晉成帝推行“土斷白籍”政策,要求僑民在定居地編入正式黃籍,取消優待,承擔賦役。這一政策旨在增加國家財政收入,強化戶籍統一管理。

4.白籍與黃籍的區别

5.現代釋義的争議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白籍”解釋為“無國籍或身份的人”,但這一用法缺乏曆史文獻直接支持,可能是對古代概念的引申或誤讀。學界普遍認為其原義專指南北朝時期的戶籍制度。

總結

白籍反映了東晉南朝應對人口遷徙的特殊管理策略,也是中國古代戶籍制度演變的重要案例。其曆史意義遠大于現代引申含義,需結合“土斷”政策和僑州郡縣制度綜合理解。

(更多細節可參考漢典、知網等權威來源的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挨次唉姐百寺白玉闆傍靠保鬥碑本朝宰沖量川陸傳譽打本丹毂大容斷金短衫飛掣蜂螘分境感概鋼坯拱手而降鼓吵漢陰好仇環居狐穴堅貞假若鋸屑狂虐樂禁兩刃辘轳韻牛星織女判處偏得平雜鍬撅齊譽渠輩日漸日炙風吹弱腕三尺律三春柳沙井市會收貨素練逃讓推案瓦盌微詞唯理論鄉黉相死銜頭習非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