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受命出郊迎接、慰勞賓客的使者。《左傳·昭公二年》:“ 叔弓 聘於 晉 ,報 宣子 也。 晉侯 使郊勞,辭曰:‘寡君使 弓 來繼舊好……敢辱郊使?請辭。’”
“郊使”是古代禮儀制度中的一個特定稱謂,具體解釋如下:
郊使指古代受命到城郊迎接、慰勞賓客的使者。其職責包括代表君主或諸侯在國都郊外完成外交禮節性接待。
《左傳·昭公二年》記載:魯國大夫叔弓出使晉國時,晉侯欲派郊使迎接,但叔弓謙辭曰:“敢辱郊使?請辭”,體現了郊使身份的特殊性。
主要用于諸侯國間外交場合,如:
注:部分網絡資料将“郊使”解釋為成語,但根據《漢典》等權威文獻,該詞屬于古代官職類專有名詞,并非成語。
郊使是一個漢字詞語,由“郊”和“使”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郎(láng)字旁
筆畫數:郊(7畫)+ 使(8畫)= 15畫
郊使的來源較為複雜。在《周禮·春官·大司馬》中曾提到,“郊用百官,公、卿、大夫率以為郊使,率庶歸順。”這裡的“郊使”是指王室派遣的使者,負責組織和管理郊祀活動。後來,郊使逐漸成為一種官職的名稱。
繁體字為「郊使」,和簡體字的寫法相同。
古代漢字寫法并不固定,隨着時間的推移和書法風格的變化而有所不同。關于郊使的古代寫法,有以下幾種:「郊使」「覺使」「巢使」「蛟使」等。
1. 他被任命為郊使,負責管理祭祀儀式。
2. 作為郊使,他應該保持威嚴和端莊。
組詞:郊祀、使者、使命、使館等。
近義詞:郊廟、祀使、奉祀等。
反義詞:都市、宮廷、府邸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