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武訓的意思、武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武訓的解釋

軍事訓練。《國語·魯語下》:“天子有虎賁,習武訓也。”《三國志·吳志·孫慮傳》“治 半州 ”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吳 韋昭 《吳書》載 三國 吳 孫權 诏:“ 慮 其内修文德,外經武訓,持盈若沖,則滿而不溢,敬慎乃心,無忝所受。”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武訓(1838-1896),清代著名平民教育家,其名字在漢語中已成為“矢志興學”的文化符號。根據權威辭書釋義及史料記載,其含義可歸納為以下三方面:


一、詞典核心釋義

指代人物身份與精神象征

《漢語大詞典》定義“武訓”為“清代山東堂邑人,以行乞集資興辦義學”。《中國曆史大辭典》強調其“終身乞讨,積資設學,免費供貧寒子弟讀書”的事迹,引申為“堅韌辦學精神的代名詞”。


二、曆史行為解析

“乞讨興學”的行為模式

據《清史稿》及地方志記載,武訓通過三十年乞讨、表演雜耍、代人勞役等方式,在山東冠縣、館陶等地創辦三所義學。其核心行為被概括為:

  1. 自我犧牲:放棄婚娶,着百衲衣,食殘羹剩飯;
  2. 資金積累:銅錢分“義學錢”“家族錢”兩袋,僅前者用于辦學;
  3. 教育普惠:要求學校接納佃戶、傭工子弟,打破階級教育壁壘。

三、文化符號意義

“武訓精神”的現代诠釋

教育部《中華傳統文化關鍵詞》将其定義為“民間自主辦學的典範”,體現“有教無類”的教育公平理念。其名字在漢語語境中衍生出“武訓式奉獻”(指為公益事業自我犧牲)、“武訓學堂”(代稱民間教育機構)等固定搭配。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4)卷6,頁1023
  2. 《中國曆史大辭典·清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頁387
  3. 《冠縣教育志》(中華書局,2005)第三章“義學沿革”
  4. 教育部《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教育篇》(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網絡擴展解釋

“武訓”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需根據語境區分:

一、作為曆史人物(主要含義)

武訓(1838-1896),原名武七,是清代山東堂邑人,中國近代著名慈善家、教育家,被譽為“千古奇丐”。其核心事迹包括:

  1. 行乞辦學:通過乞讨和勞作積攢資金,曆時38年建立三所義學(崇賢義塾、臨清義塾等),為貧寒子弟提供免費教育。
  2. 曆史地位:以乞丐身份被載入正史的唯一人物,被清政府賜名“武訓”,封“義學正”。
  3. 社會影響:其“興學重教”精神成為近代平民教育的象征,毛澤東曾評價其為“行乞興學的教育家”。

二、作為詞語釋義(古語用法)

指“軍事訓練”,屬古代文獻中的用法。例如:

補充說明

部分資料(如)提到“武訓”作為成語表示“以身作則教育他人”,但此用法在權威文獻中未見明确記載,可能為現代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别人正在浏覽...

敖倉白辨拜親屏氣參任晨晖棰敕摧铩大初倒持幹戈奉附賦鵩人敢不膏腥給谏歸寝過局恒久花瓜假人假義結節脊封兢悸進賢車九點圓僦田寄質開發利用栲訊苦河朗徹勞動權椋子木憐惜籠餅馬勃賣畚民望民信局藕斷絲長潛語頃之沁沁涀涀逑取騎置七縱七禽少甚沙蝨勝兵生絹數策私通傥或貪嗜圖識王音晩憩鹜角黍相欺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