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隔簾所見,隔壁所聽。謂所得情況沒有确切根據。 明 郎瑛 《七修類稿·詩文·馬踐犬》:“《芥隱筆記》: 歐陽 與同院學士出遊,遇馬踐犬,死於道,公試書其事,同院曰:‘有犬卧於通衢,逸馬蹄而殺之。’公曰:‘使子修史,萬卷未已也。莫若逸馬殺犬於道。’《捫虱詩話》又載此事,為 穆修 雲:‘馬逸,有黃犬遇蹄而斃。’……文意固似 歐陽 者,然據其時,則 穆 在先矣。《芥隱》之言,恐亦簾視壁聽者耶?亦未為古。”
“簾視壁聽”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lián shì bì tīng,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字面含義
由“簾”(布簾)、“視”(看)、“壁”(牆壁)、“聽”(聽)四字組成,字面可理解為“隔着簾子看,貼着牆壁聽”,即通過不直接的方式觀察或獲取信息。
引申義
指通過間接途徑(如偷聽、窺視)獲得的情況或證據缺乏确切性,可能帶有主觀猜測或片面性。
根據漢典和《漢語辭海》等資料,該成語在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用于文學或學術批評場景,需結合語境判斷其褒貶色彩。
《簾視壁聽》是一個成語,意為通過旁聽、窺視來獲取情報或消息。
《簾視壁聽》由簾(左邊帚旁)和壁(右邊咅旁)組成。
簾的筆畫數為7畫,壁的筆畫數為8畫。
《簾視壁聽》最早出現在《戰國策·衛策一》中。故事描寫了衛國宰相箕子用「簾視壁聽」的方式,暗中窺探其他國家的動态和意圖,以保障衛國的安全。
繁體字為「簾視壁聽」。
在古代,「簾視壁聽」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的意思保持一緻。
他常常在會議室外「簾視壁聽」,以獲取公司内部的消息。
簾下、簾子、窗簾、視簾等。
竊聽、偷聽、窺視。
公開、明言、公開透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