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試律的意思、試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試律的解釋

(1).封建時代科舉考試以律義為内容出試題,叫“試律”。《新唐書·選舉志上》:“凡明法,試律七條、令三條,全通為甲第,通八為乙第。”《宋史·選舉志一》:“八年,進士、諸科始試律義十道,進士免帖經。明年,惟諸科試律,進士復帖經。”

(2).即試帖詩。 嚴複 《救亡決論》:“超俗之士,厭製藝則治古文詞;惡試律則為古今體。” 姚華 《論文後編》:“排律之長者,韻可累百,是為長排,短則六韻,試律用之。”參見“ 試帖詩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試律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專用于命題作詩的文體形式,又稱“試帖詩”。其核心特征是以五言或七言律詩為固定格式,内容多圍繞經史典籍中的典故或帝王指定的題目展開,要求考生在嚴格的聲韻、對仗規範中展現學識與文采。

從曆史源流看,試律定型于唐代科舉,《新唐書·選舉志》記載永隆二年(681年)起進士科加試雜文兩篇,其中即包含律詩創作。清代趙翼《陔餘叢考》指出,宋代以後試律更加強調“以經義為骨,以聲律為衣”的寫作範式。

該文體的典型結構包含:

  1. 題目限定:多取自《論語》《詩經》等典籍,如“賦得清如玉壺冰”類命題
  2. 格式嚴整:須符合五言六韻或八韻的固定篇幅,清代《欽定四書文》明确要求首聯破題、次聯承題
  3. 聲韻規範:嚴格遵循《平水韻》用韻,錯押一字即遭黜落

文學價值層面,《中國詩學大辭典》評價試律“雖多應制之作,然精于格律者亦見功力”,王夫之《姜齋詩話》則批評其“束縛性靈,徒具形骸”。這種文體對古代文人創作能力訓練産生深遠影響,但文學創造性常受诟病。

網絡擴展解釋

試律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的術語,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1. 科舉考試中的法律測試
    指科舉考試中以法律條文(律義)為内容的試題。例如唐代明法科考試要求考生掌握《唐律》等法律知識,宋代進士科也曾将“試律義”納入考試範圍。

    • 唐代明法科:《新唐書》記載“試律七條、令三條,全通為甲第”。
    • 宋代進士科:《宋史》提到考生需完成“律義十道”試題。
  2. 試帖詩的别稱
    試律也指科舉中的試帖詩,即按固定格式(如五言六韻排律)創作的命題詩歌。這類詩歌要求嚴格押韻,内容多歌功頌德,清代尤為盛行。

    • 例如嚴複在《救亡決論》中批評當時文人“惡試律則為古今體”,姚華也提到試律詩的用韻規則。

補充說明
兩種含義均體現科舉考試的規範性:前者側重法律實務能力,後者測試文學素養。相關曆史細節可參考《新唐書·選舉志》《宋史·選舉志》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材朽行穢財制潮音赤小豆寵錫祠谒大方之家刀頭蜜打情駡俏電子音樂調谕丢下耙兒弄掃帚霏紅諷籀更更廣廈萬間詭文毫纖火沖沖禍稔蕭牆澗道賤陰教學家鄉佳醖極大值嗟慕金函九熟僦運廓清連軸陵踐林務員密件能地繦系籤省畦灌輕裘肥馬輕生耆頤全受全歸趨重人選三樵澀噎沙悟浄省試隨時制宜砣子妄聽挽僮為什麼文獻無心毫項王象物象主細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