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删削更改。 況周頤 《蕙風詞話續編》卷二:“公詩一卷,歌曲六卷,早已闆行。暮年復加删竄,定為五卷。”
“删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删除和篡改原文,使其失去原本的意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該詞由“删”(删除)和“竄”(篡改)組成,指通過删減或改動文字内容,使原文偏離原意。這一行為常見于古代文人修改文章或書籍時,可能出于個人意圖或迎合特定需求。
文獻用例
清代學者況周頤在《蕙風詞話續編》中提到:“公詩一卷,歌曲六卷,早已闆行。暮年復加删竄,定為五卷。”此處“删竄”指對已刊行的作品進行修訂和精簡。
延伸理解
“竄”單獨使用時,本義為隱匿、逃竄(如對“竄”的解析),但在“删竄”中引申為“改動文字”,強調對原文的非公開性修改。
“删竄”既包含技術性删減,也隱含主觀性篡改,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褒貶色彩。
删竄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删除和修改文章、文字等内容。常常用于形容删去或篡改文字的行為。
删竄的拆分部首是刀,筆畫數為8畫。
删竄這個詞的來源較為明确,最早出自《說文解字》。在漢字中,删指的是删除,竄指的是修改、篡改。将兩個字相結合形成删竄一詞。
删竄的繁體字為「刪竄」。
在古代,删竄的寫法可能會有些許差異。不過,總體來說,形狀與現代漢字相似,隻是書寫方式和字形可能有所不同。
1. 他在文章中删竄了一些與主題無關的段落。
2. 編輯不應該隨意删竄作者的原意。
删改、修改、剪裁、删除、篡改等
修改、删改、删除、篡改
保留、保存、原文、原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