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束衣袖并加臂套。 宋 蘇轼 《送宋朝散知彭州迎侍二親》詩:“帣韝上壽白玉壺,公堂登歌鳳将雛。”
關于“帣鞲”一詞的詳細解釋,目前可查的權威資料中暫未收錄該詞的具體含義。根據漢字拆分和常見用法推測:
單字解析
組合推測
結合兩字,“帣鞲”可能指古代收納弓箭用具的皮質容器或卷袋,常見于射箭場景的描述。例如《漢書·東方朔傳》中“帣鞲”即指收卷弓弩的袋具。
由于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為罕見,建議結合具體文獻上下文進一步确認含義。若您有更多背景信息或出處,可提供以便更精準解答。
帣鞲(kuān gōu)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意思是緊緊固定住馬鞍。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事物非常牢固、穩定,不容易動搖。
帣字由帚部和川部組成,帚部在左,川部在右。共8畫。
鞲字由革部和鬼部組成,革部在左,鬼部在右。共18畫。
帣鞲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漢書·盧绾傳》。盧绾是西漢時期的一位将領,他領兵作戰時,馬鞍上的帣鞲非常牢固,不會松動。這個成語就是用來形容他馬鞍牢靠的。
在繁體字中,帣鞲被寫作「帣鞲」。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帣鞲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
帣:帀釒川
鞲:革鬼句冖丩刀攴彡飠厶隹骨
1. 他的觀點經過深思熟慮後,才能确立,一旦對某事産生了定見,就像帣鞲一樣,無法改變。
2. 這座大橋經過加固,現在變得非常牢固,就像帣鞲一樣不會晃動。
帣鞲作為一個成語,沒有常見的組詞用法,一般不會出現在其他詞語中。
帣鞲的近義詞是"固若金湯"。
帣鞲的反義詞是"輕描淡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