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節的意思、履節的詳細解釋
履節的解釋
猶守節。 漢 焦贛 《易林·剝之節》:“虵行蜿蜒,不能上阪,履節安居,可以無憂。”
詞語分解
- 履的解釋 履 ǚ 鞋:西裝革履。削足適履。 踐踩,走過:履曆(.個人的經曆;.記載履曆的文件)。履任。履險如夷(走在險峻的地方,像走在平坦的路上,喻身處險境而不畏懼,又喻安全地度過險境)。如履薄冰(身臨其境)。
- 節的解釋 節 (節) é 竹子或草木莖分枝長葉的部分:竹節。節外生枝。 物體的分段或兩段之間連接的部分:關節。兩節車廂。 段落,事項:節節(一段一段地,逐步)。節目。 中國曆法把一年分為二十四段,每段開始的名稱
專業解析
履節,漢語複合詞,由“履”與“節”二字構成,其核心含義指踐行節操、堅守道義。以下從詞典釋義、字源解析及用法角度詳細說明:
一、字義分解
- 履 (lǚ)
- 本義為“踩踏、行走”,引申為實踐、履行。《說文解字》釋:“履,足所依也”,強調行動落實。
- 節 (jié)
- 本義為“竹節”,喻指準則、操守。《說文解字》注:“節,竹約也”,後衍生為道德約束(如氣節、禮節)。
二、複合詞釋義
“履節”指以行動實踐節操,強調将道德原則付諸實際行為。例如:
“履節”即“履行節操”,需言行一緻,不為外物所移。
此詞多見于贊譽堅守道義、不隨波逐流之人,如:
“亂世中履節之士,甯死不屈于威權。”
三、經典用例
- 《後漢書·獨行列傳》:
“(李業)履節彌固,拒受僞命。”
描述李業堅守臣節,拒絕叛軍封官。
- 《南史·孝義傳》:
“家貧履節,拾穗養親。”
稱頌孝子雖貧仍恪守孝道。
四、現代語義延伸
當代語境中,“履節”可泛化理解為:
- 職業操守:如“醫生履節,抗疫舍生”。
- 文化傳承:如“履節重義”作為傳統美德的核心價值。
參考資料來源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
查看詞條
-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中華書局影印本.
線上閱讀
- 《後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原文鍊接
- 《南史》,中華書局點校本.
原文鍊接
網絡擴展解釋
“履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守節”,即遵守節操或規範。以下是詳細解釋:
-
基本釋義
“履節”指保持節操、踐行規範,強調行為符合道德或社會準則。該詞最早出現在漢代文獻中,如焦贛的《易林·剝之節》記載:“虵行蜿蜒,不能上阪,履節安居,可以無憂。”
-
字詞分解
- 履:本義為“鞋”,引申為踐行、履行(如“履行承諾”),或經曆(如“履曆”)。
- 節:指節操、規範,如“節儉”“禮節”等。
組合後,“履節”強調通過行動堅守節操。
-
應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描述個人品行或社會治理,例如:
- 曆史記載中“躬履節儉”指親身踐行節儉(需注意此處“節”特指節儉,與“守節”的廣義用法略有不同)。
- 現代語境中也可引申為遵守社會規範,如“步履節奏”雖字面相近,但側重行為規律,需根據上下文區分。
-
權威出處
主要源自漢代典籍,如《易林·剝之節》,是研究古代漢語詞彙的重要參考。
“履節”是一個具有道德色彩的詞彙,強調通過實際行動維護節操或規範,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狹義(如節儉)或廣義(如社會規範)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保護傘鼈蓋車朝經暮史嘲咻佁儗愁雲祠宮疵诟粗石稻麻動覺東飄西蕩度詞鈍角反走疙疤詭祠好早晩架工江稻講古論今姜孟尖尖金蘋果九蒼九塞舊治赍用客省拉然羸行冷貨陵夷流駛密席内簿膩雲牌風配樂披古通今品字梅譬若牽率清輕染指日分乳酪辱遊生資深省收冬受死手無寸刃書尺述蕩台槐亡厓微子香皂斜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