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代以後稱太守以下官員的意旨為台旨。 宋 袁文 《甕牖閑評》卷三:“本朝君相曰聖旨,鈞旨;太守而下曰台旨;又其次曰裁旨。”《水浒傳》第二二回:“我兩個奉着知縣台旨,叫拿你父子二人。”
“台旨”是宋代及以後對地方官員意旨的敬稱,主要用于太守(地方行政長官)以下層級的官員。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詞義與曆史背景
“台”為古代對高級官員的尊稱(類似“閣下”),“旨”指命令或指示。該詞源于宋代官場對官員指令的等級區分:君相的命令稱“聖旨”或“鈞旨”,太守及以下官員的命令則稱“台旨”,更低級官員的指令稱“裁旨”()。
文獻例證
北宋袁文《甕牖閑評》明确記載了這一等級劃分,而《水浒傳》第二十二回中公差稱“奉知縣台旨拿人”,表明其在地方行政中的實際應用()。
使用場景
作為下級或民衆對官員命令的敬稱,“台旨”常見于古代公文、話本小說等語境,體現封建社會嚴格的等級制度()。
“台旨”是宋元時期官場文化的重要詞彙,反映了古代中國官僚體系的尊卑秩序。現代研究該詞時,需結合《宋史》《水浒傳》等文獻分析其具體應用場景。
「台旨」(tái zhǐ)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台」和「旨」兩個字組成。
「台」的拆分部首是「口」,共有5個筆畫。
「旨」的拆分部首是「日」,共有6個筆畫。
「台旨」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蓼莪》篇中,以表達君主的意旨和指示。
「台旨」的繁體寫法為「臺旨」。
在古代漢字中,「台」字的上方是「宀」,表示「寶座」或「屋頂」。在「旨」字中,上方是「日」,表示「太陽」。這些象形意義的部分在現代字體中有所轉變。
1. 君王下旨,百官效命。
2. 他的台旨已經發布,我們必須立即行動。
台風(tái fēng):指熱帶氣旋。
台兒莊(tái ér zhuāng):位于山東省,是中國曆史上的一處重要戰場。
命令、谕旨、指令。
不旨、不符合、不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