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練紅的意思、練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練紅的解釋

古禮親喪小祥後所着之練衣。用黃裡紅飾,故名。見《禮記·檀弓上》。《後漢書·東海恭王彊傳》:“ 臻 及弟 蒸鄉侯 儉 并有篤行,母卒,皆吐血毀眥。至服練紅,兄弟追念初喪父,幼小,哀禮有闕,因復重行喪制。” 李賢 注:“既祥之後而服練也。《禮記》曰:‘練衣,黃裡、縓緣。’縓,即紅也。縓音七絹反。 鄭玄 注《周禮》曰:‘淺絳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練紅”是一個較為古雅的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其核心含義與古代絲織品的加工工藝和色彩相關。根據權威漢語辭書和古代文獻記載,其詳細釋義如下:

  1. 基本釋義(染練工藝的産物)

    “練紅”指經過煮練(精練)并染成紅色的絲帛。

    • “練”:本義指将生絲或生帛用水煮、浸泡等方式進行脫膠處理,使其變得柔軟潔白,便于染色和制作。這一過程稱為“練”或“練絲”。《說文解字》:“練,湅缯也。”段玉裁注:“湅帛,煮絲為之。”
    • “紅”:指紅色。

      因此,“練紅”即指經過“練”這一精練工藝處理後再染成紅色的絲織品。它強調的是絲帛經過特定加工後呈現的紅色狀态。

      來源參考:《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本)對“練”和“紅”的釋義及古代用例。

  2. 工藝背景(染練過程)

    在古代紡織工藝中,“練”是絲綢加工的重要步驟,目的是去除生絲中的絲膠、雜質,提高絲織物的白度、柔軟度和對染料的吸附能力。将練好的素帛(白色絲帛)用紅花、茜草、蘇木等植物染料進行染色,即可得到“紅”色的絲帛,即“練紅”。這個過程體現了古代染織技術的結合。

    來源參考:古代科技典籍《天工開物·乃服·染色》(宋應星著)記載了絲帛的練、染工藝;《齊民要術》(賈思勰著)亦有相關記載。

  3. 文學意象(色彩與象征)

    在古典詩詞中,“練紅”常作為一種鮮明的色彩意象出現,用以描繪絢麗的自然景象(如晚霞、春花)或華美的服飾、器物,帶有富麗、熱烈或哀豔的審美意蘊。例如,晚霞可被形容為“天邊一抹練紅”,盛開的紅花可比作“枝頭簇簇練紅”。

    來源參考:唐詩宋詞中常見色彩描繪,如白居易《紅線毯》“染作江南春水色”雖非直接寫“練紅”,但反映了染紅工藝;杜牧《阿房宮賦》“綠雲擾擾,梳曉鬟也”等句展示了以織物色彩(綠雲)比喻自然物的手法。

“練紅”是一個源自古代絲織工藝的詞彙,特指經過精練(煮練)工藝處理并染成紅色的絲帛。其核心在于“練”的加工過程和“紅”的色彩結果。該詞也常作為文學意象,用于描繪鮮明的紅色景象或物品。

網絡擴展解釋

"練紅"是一個源自古代喪禮制度的專有名詞,具體釋義如下:

  1. 核心定義
    指古代親屬喪禮中,守孝者在小祥祭(父母去世後第十三個月舉行的祭祀)後所穿的練衣。這種服飾以黃色為裡襯,用淺紅色布料鑲邊,因此得名"練紅"。

  2. 文獻溯源
    最早見于《禮記·檀弓上》,東漢班固《後漢書·東海恭王彊傳》記載了具體應用案例:諸侯王劉臻兄弟在母親去世後,因追念早年喪父時未盡完整哀禮,服喪期滿後仍重新行練紅之禮。

  3. 服飾構成

  1. 曆史演變
    該制度在漢代仍被嚴格執行,李賢注《後漢書》時引鄭玄《周禮注》補充說明"縓"為淺绛色,即介于紅色與黃色之間的過渡色系,符合"小祥"儀式象征哀痛漸緩的禮制要求。

現代漢語中該詞已罕用,主要出現在古籍研究和文史考證領域。如需更詳細文獻考證,可參考《禮記》鄭玄注本及《後漢書》李賢注相關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

按舉苞孽崩鲠奔濑辨疏赤螘廚船春弓辭訴瓷罂從考舅從食錯缪稻稌電壓惡字绯緑關應鬼彈詭瑰谷雨萍海商汗漫好家夥韹韹黃馬袿回睛鹄馭講數金律疾恙捐館跨擅誇張兩用斂翼玫瑰樹美贍某家辇禦皮簧皮子迫急千裡月潛山隱市鉗鎖淺下欺诳青蘋三倫禅化讪論詩行濕哭幹啼嘶嗄算課太平洋外地人烏台謝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