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练红的意思、练红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练红的解释

古礼亲丧小祥后所着之练衣。用黄里红饰,故名。见《礼记·檀弓上》。《后汉书·东海恭王彊传》:“ 臻 及弟 蒸乡侯 俭 并有篤行,母卒,皆吐血毁眥。至服练红,兄弟追念初丧父,幼小,哀礼有闕,因復重行丧制。” 李贤 注:“既祥之后而服练也。《礼记》曰:‘练衣,黄里、縓缘。’縓,即红也。縓音七绢反。 郑玄 注《周礼》曰:‘浅絳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练红”是一个较为古雅的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其核心含义与古代丝织品的加工工艺和色彩相关。根据权威汉语辞书和古代文献记载,其详细释义如下:

  1. 基本释义(染练工艺的产物)

    “练红”指经过煮练(精练)并染成红色的丝帛。

    • “练”:本义指将生丝或生帛用水煮、浸泡等方式进行脱胶处理,使其变得柔软洁白,便于染色和制作。这一过程称为“练”或“练丝”。《说文解字》:“练,湅缯也。”段玉裁注:“湅帛,煮丝为之。”
    • “红”:指红色。

      因此,“练红”即指经过“练”这一精练工艺处理后再染成红色的丝织品。它强调的是丝帛经过特定加工后呈现的红色状态。

      来源参考:《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辞源》(商务印书馆修订本)对“练”和“红”的释义及古代用例。

  2. 工艺背景(染练过程)

    在古代纺织工艺中,“练”是丝绸加工的重要步骤,目的是去除生丝中的丝胶、杂质,提高丝织物的白度、柔软度和对染料的吸附能力。将练好的素帛(白色丝帛)用红花、茜草、苏木等植物染料进行染色,即可得到“红”色的丝帛,即“练红”。这个过程体现了古代染织技术的结合。

    来源参考:古代科技典籍《天工开物·乃服·染色》(宋应星著)记载了丝帛的练、染工艺;《齐民要术》(贾思勰著)亦有相关记载。

  3. 文学意象(色彩与象征)

    在古典诗词中,“练红”常作为一种鲜明的色彩意象出现,用以描绘绚丽的自然景象(如晚霞、春花)或华美的服饰、器物,带有富丽、热烈或哀艳的审美意蕴。例如,晚霞可被形容为“天边一抹练红”,盛开的红花可比作“枝头簇簇练红”。

    来源参考:唐诗宋词中常见色彩描绘,如白居易《红线毯》“染作江南春水色”虽非直接写“练红”,但反映了染红工艺;杜牧《阿房宫赋》“绿云扰扰,梳晓鬟也”等句展示了以织物色彩(绿云)比喻自然物的手法。

“练红”是一个源自古代丝织工艺的词汇,特指经过精练(煮练)工艺处理并染成红色的丝帛。其核心在于“练”的加工过程和“红”的色彩结果。该词也常作为文学意象,用于描绘鲜明的红色景象或物品。

网络扩展解释

"练红"是一个源自古代丧礼制度的专有名词,具体释义如下:

  1. 核心定义
    指古代亲属丧礼中,守孝者在小祥祭(父母去世后第十三个月举行的祭祀)后所穿的练衣。这种服饰以黄色为里衬,用浅红色布料镶边,因此得名"练红"。

  2. 文献溯源
    最早见于《礼记·檀弓上》,东汉班固《后汉书·东海恭王彊传》记载了具体应用案例:诸侯王刘臻兄弟在母亲去世后,因追念早年丧父时未尽完整哀礼,服丧期满后仍重新行练红之礼。

  3. 服饰构成

  1. 历史演变
    该制度在汉代仍被严格执行,李贤注《后汉书》时引郑玄《周礼注》补充说明"縓"为浅绛色,即介于红色与黄色之间的过渡色系,符合"小祥"仪式象征哀痛渐缓的礼制要求。

现代汉语中该词已罕用,主要出现在古籍研究和文史考证领域。如需更详细文献考证,可参考《礼记》郑玄注本及《后汉书》李贤注相关内容。

别人正在浏览...

百裂辨智重规袭矩遄行酢酒旦暮入地雕候东溟蠹居棊处烦敝扶毂浮浪服行根端攻诘共线孤翠鼓乱号头鹤躯黄克诚会课交地杰济襟章郡望坑降愧戴纍囚冷冻厂缭绕里首卖会买进卖出迈秀蛮珍海错梅妃没世无称冥昧耐旱内言千岁实汽酒青春客寝阁散局升陟沈悍石筏饰吏殊轸竦诮唐巾韬袭剜肉生疮万万委佩莴苣五漏午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