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捐館舍 ”。
“捐館”是古代對死亡的婉辭,常見于書面語境,特指官員或地位較高者的離世。以下是詳細解析:
字義分解
•捐:意為舍棄、放棄,如“捐棄”。
•館:原指住所或官邸,後引申為居所。
合稱“捐館”字面意為“放棄居所”,借喻死亡。
用法與語境
該詞多用于描述官員或顯貴之人的逝世,如《紅樓夢》第十四回“林如海捐館揚州城”,以及唐代顔真卿所撰碑銘“公之捐館也,萬裡迎喪”,均體現其莊重、委婉的表達特點。
曆史淵源
最早可追溯至《戰國策·趙策二》“今奉陽君捐館舍”,後演化為“捐館”或“捐舍”。宋代司馬光《郭子儀單騎退敵》中亦用此詞,可見其延續性。
近義婉辭
同類表達包括“捐館舍”“捐舍”等,均以“舍棄居所”暗指死亡,避免直接提及。
“捐館”是古代上層社會對死亡的避諱說法,需結合具體文獻理解其文化内涵。如需更多例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典文學作品。
捐館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捐”和“館”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捐:拆分部首是手,總筆畫數為11。
館:拆分部首是乙,總筆畫數為10。
來源:
捐館一詞最早出現在《宋史·葉正交傳》中,意指将個人的房屋、財物等捐獻給公家或公益事業。後來逐漸發展成指将個人、團體或機構捐贈給國家或社會的建築物。
繁體:
捐館的繁體字為「捐館」。
古時候漢字寫法:
捐在古代有多種寫法,如「傳」、「丶」等。
館在古代也有多種寫法,如「鵾」、「關」等。
例句:
他毅然決定将自己的房屋捐館,用于興辦一所學校。
組詞:
捐款、捐助、捐贈
近義詞:
捐獻、奉獻
反義詞:
收藏、保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