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鉗鏁 ”。1.舊時小兒的金屬首飾。《百喻經·小兒得歡喜丸喻》:“時有一人持歡喜丸授與小兒。小兒得已,貪其善味,不顧身物。此人即時解其鉗鏁、瓔珞、衣物,都盡持去。”
(2).古代兩種刑具。用以束頸、鎖身。《新唐書·刑法志》:“杻校鉗鎖,皆有長短廣狹之制,量囚輕重用之。”
鉗鎖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源、古代刑具及現代引申義三個維度解析:
鉗(qián):《說文解字》釋為“以鐵有所劫束”,本指金屬夾具,引申為強制束縛㈠。
鎖(suǒ):原指以金屬環相勾連的禁锢工具,《玉篇》注“鏁,同鎖”㈡。
二字組合後,鉗鎖特指古代以鐵圈束頸、鎖鍊縛肢的刑具,用于拘禁重犯。
1. 形制與功能
據《漢書·刑法志》載,漢文帝時“鉗鎖”為官定刑具:“鉗者,以鐵束頸;鎖者,以鐵鍊系足”㈢。其形制為:
此類刑具多用于囚禁待決死囚或流放重犯,如《舊唐書·刑法志》載“死罪校而加鉗鎖”㈣。
2. 刑罰等級
在唐代“五刑”體系中,鉗鎖屬“枷鎖系身”的附加刑,《唐律疏議·斷獄》規定:“禁囚死罪枷鎖,婦人去鉗留鎖”㈤,體現其殘酷性與性别差異。
1. 比喻義
明清小說中漸引申為精神或制度的壓迫。如《紅樓夢》脂評本“名利鉗鎖,困煞豪傑”㈥,喻指世俗束縛。
2. 現代語境
當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批判性修辭:
㈠ 許慎. 《說文解字》[M]. 中華書局, 1963.
㈡ 顧野王. 《玉篇》[M]. 中國書店, 1983.
㈢ 班固. 《漢書·卷二十三·刑法志》[M]. 中華書局, 1962.
㈣ 劉昫. 《舊唐書·卷五十·刑法志》[M]. 中華書局, 1975.
㈤ 長孫無忌. 《唐律疏議·卷二十九·斷獄》[M]. 中華書局, 1983.
㈥ 曹雪芹. 《脂硯齋重評石頭記》[M].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75.
“鉗鎖”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具體可從以下三方面解釋:
一、詞義解析
舊時小兒的金屬首飾
該含義源于佛教典籍《百喻經》中的記載:小兒因貪食歡喜丸,被他人趁機解下“鉗鏁”(即鉗鎖)等飾品。這類首飾可能用于裝飾或祈福,材質多為金屬。
古代兩種刑具
鉗鎖作為刑具時,分别用于“束頸”和“鎖身”。據《新唐書·刑法志》記載,唐代刑具規格嚴格,鉗鎖需根據囚犯體型定制。鉗為鐵制頸圈,鎖為束縛身體的鐵鍊,常用于重刑犯。
二、曆史文獻例證
三、字形與演變 “鉗鎖”亦寫作“鉗鏁”,屬異體字現象。從構字看,“鉗”從金、甘聲,本義為金屬夾具;“鎖”從金、聲,本指金屬封緘器,後引申為禁锢工具。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記載,可參考《百喻經》《新唐書》等典籍,或查閱漢典、查字典等高權威性辭書。
阿邑幫工不悱不發裁判所才子佳人遲日曠久籌集吹脣春畫純利大松博文殿堂樓閣紛紛穰穰分子生物學高等高範恭帶鼓彈詭策規定骨齡還不夠進封精讀急先鋒巨毋霸抗體匡時款啟斂法兩輪撂跤亂賊馬甲柱貿費沒才料苗木鳴鸠拿鬥偏閏骈首就系漂發平入平出掮木梢神機莫測攝意十四樓食宿相兼獸口四相俗念田茀體氣題缺惕懾脫穎問閲無能為邪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