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鉗鏁 ”。1.舊時小兒的金屬首飾。《百喻經·小兒得歡喜丸喻》:“時有一人持歡喜丸授與小兒。小兒得已,貪其善味,不顧身物。此人即時解其鉗鏁、瓔珞、衣物,都盡持去。”
(2).古代兩種刑具。用以束頸、鎖身。《新唐書·刑法志》:“杻校鉗鎖,皆有長短廣狹之制,量囚輕重用之。”
“鉗鎖”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具體可從以下三方面解釋:
一、詞義解析
舊時小兒的金屬首飾
該含義源于佛教典籍《百喻經》中的記載:小兒因貪食歡喜丸,被他人趁機解下“鉗鏁”(即鉗鎖)等飾品。這類首飾可能用于裝飾或祈福,材質多為金屬。
古代兩種刑具
鉗鎖作為刑具時,分别用于“束頸”和“鎖身”。據《新唐書·刑法志》記載,唐代刑具規格嚴格,鉗鎖需根據囚犯體型定制。鉗為鐵制頸圈,鎖為束縛身體的鐵鍊,常用于重刑犯。
二、曆史文獻例證
三、字形與演變 “鉗鎖”亦寫作“鉗鏁”,屬異體字現象。從構字看,“鉗”從金、甘聲,本義為金屬夾具;“鎖”從金、聲,本指金屬封緘器,後引申為禁锢工具。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記載,可參考《百喻經》《新唐書》等典籍,或查閱漢典、查字典等高權威性辭書。
鉗鎖是指一種用于鎖住物體的設備,通常由兩個或多個能夠合攏的“鉗子”組成,用于固定或夾住物體,使其無法移動或開啟。
鉗鎖的拆分部首是金字旁,也可以算作钅字旁,表示與金屬相關的物體。其中,“钅”為左右結構,屬于一筆畫;“鎖”則由金字旁并列結構組成,合計為11筆。
鉗鎖源自于古代漢字,“鉗”是“鉗子”的簡化體,本意為夾住、抓取。而“鎖”則是指鎖住、固定之意。
在繁體字中,鉗鎖的寫法為「箝鎖」。
在古代漢字中,鉗鎖的寫法稍有不同。其中,“鉗”字由“金”和“十”組成,代表金屬夾着東西的形狀;而“鎖”字由“金”和“火”組成,表示用金屬制成的鎖。
1. 警察把嫌疑犯的手铐和腳铐上了鉗鎖,确保他無法逃脫。
2. 修理工用鉗鎖夾住了損壞的管道,以便進行維修。
3. 這個鉗鎖設計巧妙,非常安全可靠。
鉗子、鉗口、鉗鉗、夾鉗、内鉗
夾子、扣子、裝置、固定裝置
開鎖、解鎖、釋放、松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