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王風·黍離序》:“《黍離》,閔宗 周 也。 周 大夫行役至于宗 周 ,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閔 周 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也。”後遂以“離黍”為慨歎亡國之典。 宋 張元幹 《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詞:“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 明 鄭若庸 《玉玦記·截發》:“離黍秋風,休思故苑。” 清 高其倬 《碧雲寺》詩:“ 殷 墟歌《離黍》,鑒之者 有周 。” 黃墨谷 《李清照評論》:“南渡後,詞人既有故國離黍之悲,又有悼亡之疼。”
“離黍”是漢語中具有曆史厚重感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源于《詩經·王風·黍離》。該詞最初指代周朝大夫目睹故都宮室盡為禾黍而引發的亡國哀思,《毛詩正義》記載:“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
在語義演變中,“離黍”逐漸形成三層内涵:
現代漢語使用中,該詞多見于曆史文獻研究與古典文學賞析領域。《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10冊第321頁明确标注其典源及演變軌迹,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亦保留該詞條作為曆史語彙。
“離黍”是一個具有文學典故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主要與曆史興亡的感慨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來源
“離黍”出自《詩經·王風·黍離序》,記載周朝大夫行役至宗周故都(今西安附近),發現昔日宗廟宮室已荒廢為黍田,觸景生情而作《黍離》一詩,哀歎周室衰亡。
字面含義
“離”指繁盛狀(一說為“離離”,形容黍稷排列整齊),“黍”即黃米,代指農作物。合稱“離黍”本義為黍稷茂盛之景,後因《黍離》一詩被賦予特殊情感色彩。
核心引申義
作為典故,“離黍”多用于表達對國家覆滅、盛世不再的哀痛,成為亡國之悲的象征。
擴展含義
部分文獻(如查字典)提到“離黍”可引申為“離開故土、漂泊他鄉”,但此用法較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曆代文人常借“離黍”抒發家國情懷:
“離黍”一詞源于《詩經》,核心含義是通過黍稷繁茂與宮室廢墟的對比,寄托對朝代更疊、國家衰亡的沉痛感慨,是古典文學中重要的文化意象。如需進一步了解《黍離》原詩背景,可參考《詩經》相關注解或高權威曆史文獻。
八部報廢八戎駁回波委不渎長命長驅镵針吃量大方無隅玳宴打耙放刁把濫風迹趕快割須棄袍恭帶過曲還屦和鈞華近環保卉汩箭槀僥戰解绂借住經筵禁月明錦州矩彟揆情度理棱線流歲砻斵輪輝牧包蜺雲缥碧千總齊眉起麪餅欺玩全潔上風官司赸赸慎軀師心自用庶隸束藴乞火條鳎題旨通典缃匳纖介之失仙霞嶺笑彌彌鸮炙喜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