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礱斲 ”。
“砻斵”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目前未在常見文獻或工具書中檢索到直接解釋。根據單字拆分和古漢語用法推測:
砻(lóng)
本義指磨去谷殼的農具(石磨),引申為“磨砺、打磨”。如《論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利”的動作與“砻”相關。
斵(zhuó)
同“斫”,意為用斧、刀等工具砍削。如《莊子·天道》“輪扁斵輪”中描述工匠砍木制輪的過程。
組合含義推測:
“砻斵”可能指通過磨砺和砍削對器物進行精細加工,強調手工制作的工藝過程。類似詞彙如“斲砻”(如《荀子·性惡》中“鈍金必将待砻厲然後利”),指反複修治以成器。
注意:
該詞可能為古籍中的生僻用法或筆誤。若您有具體出處或上下文,建議補充後進一步分析。
《砻斵》(lóng zhǎn)是指磨刀,即用磨刀石磨削刀刃使其鋒利。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是一種描述磨刀的動作。
《砻斵》由兩個部首組成,砻(石字旁)和斵(斤字旁)。其中,砻的筆畫數為石字旁(5畫)+ 日字旁(4畫),斵的筆畫數為斤字旁(4畫)+ 攴字旁(4畫)。
砻斵的用法源自古代,當時砍挖工具大量使用,而且這些工具需要時常磨刃才能保持刀刃的鋒利。因此,砻斵成為了一個常見的動作。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彙逐漸在漢語中流傳開來。
《砻斵》在繁體中叫做「礱斵」。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在有所不同。《砻斵》的古代寫法為「砻斬」,其中的「斬」是由斬字旁加上幾點橫線的組合。
1. 他專注地在石頭上砻斵着刀刃。
2. 磨刀石被用來砻斵劍尖。
砻刀、砻砺、砻砺前行。
磨刀、磨劍、磨刃。
剃刀、快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