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使計量标準準确劃一。《書·五子之歌》:“關石和鈞,王府則有。” 孔 傳:“金鐵曰石,供民器用,通之使和平,則官民足。” 蔡沉 集傳:“關,通;和,平也。百二十斤為石,三十斤為鈞……關通,以見彼此通同,無折閲之意;和平,以見人情兩平,無乖争之意。” 唐 柳宗元 《王君先太夫人河間劉氏志文》:“重輕開塞,有和鈞肅給之效。” 宋 曾鞏 《賀熙甯十年南郊禮畢大赦表》:“關通和鈞之利,阜於市廛。”
“和鈞”是一個較為少見的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和”與“鈞”的各自釋義綜合理解。根據搜索結果中的信息,可作如下解釋:
調和度量标準
根據,“和鈞”指“使計量标準準确劃一”。“鈞”在古代是重量單位(三十斤為一鈞),因此“和鈞”可理解為通過調和或統一标準,确保度量衡的精确性,類似“均準”的概念。
引申為協調、平衡
“鈞”通“均”(見),有平均、均衡之意。“和”表示調和、和諧,因此“和鈞”可擴展為協調各方關系或平衡不同事物,如“調和陰陽”等抽象用法。
鈞(jūn)
和(hé)
此處取“調和”“協調”之意,如《禮記》中“和者,天下之達道也”。
“和鈞”多見于古籍或特定語境,例如:
需注意,“和鈞”并非現代常用詞彙,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若涉及古文,建議進一步查閱《說文解字》或相關典籍以确認語境。
《和鈞》是一個古漢字詞語,意思是和諧、平等,也指音樂音調的美好和協調。在古代文獻中,它多用于描述和諧共處、和睦關系等。
《和鈞》的組成部分是“口”和“貝”,分别屬于偏旁部首和四角水部首。
《和鈞》的總筆畫數為9畫,其中“口”部3畫,“貝”部6畫。
《和鈞》來自于古代的蔔辭,早期以銘文的形式出現在商代的青銅器上。後來逐漸演變為漢字中的一個詞語。
該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和鈞」,字形稍有不同,但意思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不同于現代的簡化字,包含更多的筆畫和複雜的結構。
《和鈞》在古代的寫法如下:
和:
口口
口曰
口禾口
鈞:
金金金
口田田
口田田
1. 人與人之間隻有互相包容、互相理解才能實現真正的和鈞相處。
2. 這支樂曲旋律優美,音調和鈞,倍受聽衆喜愛。
1. 和睦:指人與人之間關系和諧、友好。
2. 和諧:指事物之間協調一緻、相互配合。
3. 和平:指沒有戰争、沖突的狀态。
4. 和聲:指多個聲音相互協調、合成的音響效果。
5. 合作:指多方共同努力、協力完成某項任務或計劃。
1. 和睦
2. 和諧
3. 平和
4. 齊心協力
5. 親善
1. 紛争
2. 沖突
3. 矛盾
4. 不合
5. 敵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