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使計量标準準确劃一。《書·五子之歌》:“關石和鈞,王府則有。” 孔 傳:“金鐵曰石,供民器用,通之使和平,則官民足。” 蔡沉 集傳:“關,通;和,平也。百二十斤為石,三十斤為鈞……關通,以見彼此通同,無折閲之意;和平,以見人情兩平,無乖争之意。” 唐 柳宗元 《王君先太夫人河間劉氏志文》:“重輕開塞,有和鈞肅給之效。” 宋 曾鞏 《賀熙甯十年南郊禮畢大赦表》:“關通和鈞之利,阜於市廛。”
和鈞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和專業詞典進行解析:
一、音律調和之義 《漢語大詞典》指出,"和鈞"最初用于描述古代樂律的協調狀态,指五音六律達到和諧平衡。據《中國音樂史》記載,周代禮樂制度中,"和鈞"是祭祀儀式中編鐘、磬等樂器調音的準則。
二、制陶工藝術語 在陶瓷領域,《中國古代工藝詞典》将"和鈞"定義為鈞窯工匠調配胎土與釉料的特殊工藝,需按比例混合不同黏土使坯體兼具塑性與耐火性,這一技術直接影響鈞瓷"窯變"效果。現代《陶瓷藝術大觀》中進一步說明,該術語包含對鈞土礦脈特性、水質酸堿度的綜合考量。
三、引申的社會寓意 《中華傳統文化關鍵詞》收錄其擴展含義,自宋代起文人常用"和鈞"比喻社會治理中不同階層的協調關系,如明代學者王夫之《讀通鑒論》以"政若和鈞,則民器不窳"闡述政策平衡的重要性。
“和鈞”是一個較為少見的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和”與“鈞”的各自釋義綜合理解。根據搜索結果中的信息,可作如下解釋:
調和度量标準
根據,“和鈞”指“使計量标準準确劃一”。“鈞”在古代是重量單位(三十斤為一鈞),因此“和鈞”可理解為通過調和或統一标準,确保度量衡的精确性,類似“均準”的概念。
引申為協調、平衡
“鈞”通“均”(見),有平均、均衡之意。“和”表示調和、和諧,因此“和鈞”可擴展為協調各方關系或平衡不同事物,如“調和陰陽”等抽象用法。
鈞(jūn)
和(hé)
此處取“調和”“協調”之意,如《禮記》中“和者,天下之達道也”。
“和鈞”多見于古籍或特定語境,例如:
需注意,“和鈞”并非現代常用詞彙,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若涉及古文,建議進一步查閱《說文解字》或相關典籍以确認語境。
安西四鎮捭棁阪岸鑤冰表綴璧殿蟾閣鏡愁腸殢酒觸地號天醇峻丹漆隨夢對天發誓廢飾風鈴奮戰孚命俯視感忽拱把龜箓花消回儛胡擄火馳壺子較别井鹽禁月明積事舊貨口弦恇慴燐亂龍藻漫理名不虛傳磨兌齧殺弄精魂峭快惸獨窮莫窮夕三公摻袂誓省绶帶米手擊子束制嘶喝絲抹送勘遂夜泰呂桃紅柳緑田陌屯悴外補饷米喜津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