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須棄袍的意思、割須棄袍的詳細解釋
割須棄袍的解釋
割掉胡須,丢掉外袍。形容戰敗落魄的樣子。
詞語分解
- 割的解釋 割 ē 切斷,截下,劃分出來:割讓。割地。割棄。割舍。割除。割斷。割裂。割據。交割。割雞焉用牛刀(喻做小事情不值得費大力氣)。 災害:天降割于我家。 筆畫數:; 部首:刂; 筆順編號:
- 袍的解釋 袍 á 中式長衣:袍子。長袍。旗袍。棉袍。皮袍。同袍(舊時軍人相稱)。袍澤(“袍”和“澤”均為古代衣服,後以此稱軍隊中的同事,如“袍袍之誼”、“袍袍故舊”)。 衣服的前襟:“反袂拭面,涕沾袍”。 筆
網絡擴展解釋
“割須棄袍”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gē xū qì páo,形容戰敗後狼狽落魄的樣子,常帶有貶義色彩。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字面與比喻意義
- 字面:割掉胡須,丢棄外袍。
- 比喻:因戰敗或陷入困境而倉皇逃竄、儀态盡失的狀态。
二、出處與典故
- 出處:出自明代羅貫中《三國演義》第58回。
- 典故:
三國時期,曹操率軍與馬超交戰,戰敗後被馬超追擊。為躲避追兵,曹操割斷胡須、丢棄戰袍,僞裝成普通士兵逃脫。此事成為其軍事生涯中狼狽境遇的代表事件。
三、語法與用法
- 結構:聯合式成語(由兩個動詞短語并列構成)。
- 用法: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例句:
曹操“割須棄袍”的事迹廣為流傳。
東海龍王割須棄袍,穿着睡衣撒腿狂奔。
四、近義詞
五、知識擴展
- 曆史背景:成語源自《三國演義》的文學創作,雖非正史記載,但因其生動性被廣泛傳播。
- 文化影響:現也用于調侃或諷刺他人因失敗而失态的窘境。
如需更多例句或相關成語解析,可參考《三國演義》原著或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割須棄袍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舍棄堅持的原則、抛棄個人的原則或守則。它常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為了迎合他人或權勢,而放棄自己的原則或信念。
拆分部首和筆畫:割(刀)+ 須(頁)+ 棄(丿)+ 袍(衤)。
來源:這個成語來自于中國古代的曆史典故。相傳晉代的大将陳群,因為龐熙要求割掉胡須,他憤而辭去将職,割掉胡須,脫下将袍離去,表達了他對龐熙的不滿和對個人原則的堅守。
繁體:割鬚棄袍。
古時候漢字寫法:割鬚棄袍。
例句:他為了升職而割須棄袍,讓人大為失望。
組詞:割别、須眉、棄置、袍澤。
近義詞:背信棄義、順風倒舵。
反義詞:堅持信仰、守正不阿。
希望以上信息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有其他問題,請隨時詢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