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下印绶。指辭官。 漢 劉向 《列仙傳·酒家》:“屈身佐時,民用不匱,解紱晨征,莫知所萃。” 晉 陸雲 《答孫顯世贈》詩之九:“解紱披褐,投印懷玉。” 宋 司馬光 《與吳相書》:“雖復委遠機柄,均逸外藩,外藩固非息肩之處;乃至投簪解紱,嘯傲 東山 , 東山 亦非高枕之地也。” 清 姚鼐 《哭魚門》詩:“一入 崤 函 身不返,空聞解紱買江船。”
解绂(jiě fú)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字面指解下系印的絲帶,引申為辭去官職、卸任歸隱之意。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意為“解開、解除”,如《說文解字》釋:“解,判也,從刀判牛角。”
原指系官印的絲帶,象征官職與權位。《漢書·匈奴傳》載:“授單于印绶,冠帶衣裳。”绂即印绶的組成部分。
合稱“解绂”,即解下印绶,表示主動辭官。
“解绂”承載古代士人淡泊名利、追求自由的價值觀。如東漢張衡《歸田賦》雲:“追漁父以同嬉,超埃塵以遐逝”,暗含解绂歸田之志。
常見于描述官員因不滿時局或避禍而辭官,如《後漢書·周燮傳》載“解绂謝職”,反映士人的政治抉擇。
西漢疏廣、疏受叔侄“功遂身退”,辭官歸鄉,後世以“解绂”喻此風骨。
唐代王勃《滕王閣序》中“舍簪笏于百齡”,以“舍簪笏”呼應“解绂”意象,表達棄官歸隱之心。
參考資料:
“解绂”是一個漢語詞語,指解下系官印的絲帶,即辭去官職。以下是詳細解釋:
“解绂”不僅指辭官行為,還蘊含士大夫階層對功名的淡泊态度。例如《莊子》以“纓绂其心”比喻官場對心性的束縛,而“解绂”則象征擺脫這種束縛。
如需進一步了解“绂”的形制或曆史演變,可參考《廣韻》《韻會》等古籍注音釋義。
彩色片材職幨幌懲惡勸善吃不上楚杌錯合當意電繞樞光帝關端原煩促芳林豐懿服職唝嗃貴茂核反應堆後堂荒邨回逆戶籍煎豆摘瓜焦瘦介者籍骸經商井台競争金匠哭臨菱芡離逖留職樓外樓驢馬債冥思炰烙螵蛸堡塞牆報萋斐成錦清麗毬衣啟者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任正射雀識起倒嗣翰司夜太始雪逃爵撻市團夥往昔葦輿嗚恻欣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