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陶刀的意思、陶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陶刀的解釋

陶制的刀。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一編第二章第二節:“勞動工具很簡單,開地用磨光石斧,松土整地用石鏟和彎柄短木鋤,點種主要用尖木棒,收割谷穗用石刀或陶刀。刀呈長方形,兩側有凹腰,或中間穿孔,以便系上繩索或皮條,套在手指上,割取禾穗。”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陶刀"是考古學術語,指新石器時代先民利用廢棄陶片二次加工制作的實用工具。該詞在《中國考古學大辭典》中被定義為:"通過打制或磨制将陶片改制成具有刃部的工具,多用于刮削、切割等生産活動"《漢語大詞典》。

其核心特征包含三個維度:

  1. 材質來源:采用已破損陶器的腹部或口沿殘片,《中國史前考古學導論》指出這些部位因陶胎較厚且弧度適宜,便于改制加工
  2. 工藝特征:通過單面或雙面打磨形成刃部,考古發現顯示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刀常見長5-8厘米、寬3-4厘米的橢圓形制
  3. 功能演變:最初作為生産工具使用,至商周時期逐漸演變為制陶工藝中的修坯工具,《殷墟出土陶器研究》收錄的标本顯示晚期陶刀刃部出現專業化細磨痕迹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在良渚文化遺址研究報告中特别強調,陶刀作為早期資源循環利用的實證,反映了新石器時代"物盡其用"的可持續發展理念。這種工具形态的演進,為研究古代生産技術發展提供了重要實物依據。

網絡擴展解釋

“陶刀”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含義,需結合曆史背景和現代應用分别解釋:

一、古代農業工具

  1. 定義與用途
    陶刀是古代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使用的陶制農具,主要用于收割谷物穗部。其形狀為長方形,兩側有凹腰或中間穿孔,可通過繩索固定于手指上,便于割取禾穗。

  2. 考古依據
    郭沫若在《中國史稿》中提到,陶刀常與石斧、石鏟等工具共同使用,反映了早期農業社會的勞動分工。


二、現代工業/生活刀具

  1. 材料與演變
    現代陶瓷刀以人工合成的高技術陶瓷(如氧化鋁、氮化矽)為材料,最早由德國和英國在20世紀初研發,後經多次改進提升韌性與硬度。

  2. 特性與用途

    • 工業領域:用于切削高硬度金屬(如鑄鐵、鋼材),具有耐高溫、抗腐蝕等優勢。
    • 生活領域:作為廚房刀具,具備輕便、不生鏽、環保等特點,但脆性較高。

“陶刀”一詞需結合時代背景理解:古代指陶制農具,現代則為高性能陶瓷刀具。兩類工具雖名稱相似,但材料、功能差異顯著。更多信息可參考滬江詞典、道客巴巴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敖庫並船纏聲塵意大街電駭點湯定省凊溫發號出令反上沸海輔宣謌歡廣車詭略櫃上圭窬侯鲭嘩晔貨棚夾攻瑊玏饋問苦槠來哲量杯流充買靜求安賣人情名德重望鳴鶴之應獶雜膿包辟谷秋苗仁壽木騷蹤紗羅受福樹惇書面數日惡天壤之别跳指日鐵仙聽錯通谷恸哭同名同姓突越外籀亡羊路晚香文珰蜈蚣船無名印吳絲下網鞋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