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信牒的意思、信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信牒的解釋

唐 代授官皆給告身,未有告身之前,先給文書以為憑證,稱信牒。《資治通鑒·唐肅宗至德二載》:“是時府庫無蓄積,朝廷專以官爵賞功……其後又聽以信牒授人官爵,有至異姓王者。” 胡三省 注:“信牒者,未有告身,先給牒以為信也。”參見“ 告身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信牒”是唐代用于官員任命的一種臨時憑證文書,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1. 基本定義
    信牒是唐代在正式授官文件“告身”下發前,作為臨時憑證的文書。它的作用類似于現代任命前的“預任證明”,用于确認官員身份或賞功時的過渡性文件。

  2. 曆史背景與功能

    • 唐代授官制度中,正式任命需頒發“告身”(類似委任狀),但因制作流程較長,朝廷會先發放信牒作為臨時憑證。
    • 特殊時期(如戰亂、財政緊張)信牒被大量使用,甚至出現“以信牒授人官爵”導緻官職泛濫的現象。例如,《資治通鑒》記載,唐肅宗時期因國庫空虛,朝廷用信牒封賞功臣,部分受封者官至“異姓王”。
  3. 相關文獻與影響
    信牒的記載多見于史書,如《資治通鑒》提及的案例,以及元代胡三省注疏中對其功能的說明。這種制度反映了唐代官僚體系在特定時期的靈活性與弊端,同時也為後世研究職官制度提供了重要參考。

總結來看,信牒是唐代官僚制度中的臨時性任命文書,既體現了行政流程的過渡機制,也在曆史演變中暴露了權力濫用的隱患。

網絡擴展解釋二

信牒的意思

信牒指的是用來傳遞信息或者傳達意圖的書信或文件。在現代社會中,信牒通常是指正式的函件或公文,用于商務、法律、政治等場合。

拆分部首和筆畫

信牒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信(人字旁)和牛(牛字底)。其中,“信”的部首是人字旁,表示與人有關的事物;“牛”的部首是牛字底,表示與牛有關的事物。信牒共有15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信牒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在古代,人們用牛的皮革制成的簡牍作為書寫材料,用以撰寫信件或文書。因此,信牒一詞由來,指的就是使用牛皮或其他類似材料制成的信件或文書。

在繁體字中,信牒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特殊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信牒的字形可能會有一些差異。然而,這些差異并不影響對信牒的理解和意義。古時候信牒的字形可能更加簡單,但基本的字義和用法并未改變。

例句

1. 我收到了一封重要的信牒。

2. 請将這份信牒轉交給經理。

3. 這是一封來自政府的公文信牒。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信函、書牍、公文、函件。

近義詞:信件、信箋、複函。

反義詞:口頭通知、口信。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