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he whole country]∶指全國各地
四海為家
将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三國志·諸葛亮傳》
大閹之亂,缙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欤?——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2) [the whole world]∶指世界各地
放之四海而皆準
(3) [unconstrained]∶豪放、豁達
老牛說:“真是大手筆,四海得很”
(1).古以 中國 四境有海環繞,各按方位為“東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時而異,說法不一。《書·益稷》:“予決九川,距四海。” 孔 傳:“距,至也。決九州名川通之至海。”《孟子·告子下》:“ 禹 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 禹 以四海為壑。”《淮南子·俶真訓》:“神經於 驪山 、 太行 而不能難,入於四海、九江而不能濡。” 晉 葛洪 《抱樸子·明本》:“所謂抱螢燭於環堵之内者,不見天光之焜爛;侶鮋鰕於跡水之中者,不識四海之浩汗。”
(2).猶言天下,全國各處。《書·大禹谟》:“文命敷於四海,祗承于帝。”《史記·高祖本紀》:“大王起微細,誅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輒裂地而封王侯。” 唐 李紳 《古風》之一:“春種一粒粟,秋成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清 李漁 《玉搔頭·拈要》:“誰想四海雖寬,少 西施 而多 嫫母 ;六宮虛設,有粉黛而無姿容。”
(3).指全世界各處。如:放之四海而皆準。
(4).指四鄰各族居住的地域。《爾雅·釋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史記·五帝本紀》:“南撫 交阯 、 北發 ;西, 戎 、 析枝 、 渠廋 、 氐 、 羌 ;北, 山戎 、 發 、 息慎 ;東, 長 、 鳥夷 。四海之内,鹹戴 帝舜 之功。”《史記·大宛列傳》:“天子既聞 大宛 及 大夏 、 安息 之屬皆大國……且誠得而以義屬之,則廣地萬裡,重九譯,緻殊俗,威德徧於四海。”
(5).喻指人氣派大,性情豪爽、交遊很廣泛。《金6*瓶6*梅詞話》第七回:“你老人家不知,如今知府、知縣相公也都來往,好不四海。”《文明小史》第十八回:“這位 四海 兄,是 浦東 絲廠裡的總帳房,最愛朋友,為人極其四海。” 周立波 《山鄉巨變》上三:“治安主任 盛清明 很四海地招呼 鄧秀梅 。”
(6).神祇名。《史記·封禅書》:“而 雍 有日、月、參、辰、南北鬥、熒惑、太白、歲星、填星、辰星、二十八宿、 風伯 、 雨師 、 四海 、 九臣 、 十四臣 、 諸布 、 諸嚴 、 諸逑 之屬,百有餘廟。”
(7).中醫學認為人有髓海、血海、氣海和水谷之海,這四者與天下的“四海”相應。見《靈樞經·海論》。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四海漢語 快速查詢。
“四海”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因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以下是詳細解釋:
地理概念
古代認為中國四周被海環繞,按方位分為“東海、南海、西海、北海”(具體所指因時代而異)。現代地理中,通常指中國的四大海域: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引申為天下或全國
泛指全國各地,如《三國志·諸葛亮傳》:“信義著于四海”;或指全世界,如“放之四海而皆準”。
古代民族地域
指中原四鄰各族居住的區域(九夷、八狄、七戎、六蠻),《爾雅·釋地》有相關記載。
中醫學概念
指人體内的“髓海、血海、氣海、水谷之海”,與自然界的四海相應。
比喻義
形容人豪爽豁達、交遊廣泛,如“老牛說:‘真是大手筆,四海得很’”。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四海》是一個成語,意為整個世界或廣大的地方。它通常用來形容某種力量、影響或思想波及到廣袤的地域。
根據漢字的構造,四海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四”字的“一”部和“海”字的“水”部。四的拼音是“si”,海的拼音是“hai”。
在書寫時,四的筆畫數為五劃,海的筆畫數為九劃。
《四海》一詞最早出現于《詩經·周南·桃夭》:“缤紛有四海,郁秀陽春華。”這裡的“四海”指的是整個世界。
漢字繁體中,“四海”保留了原始的形态,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繁體中的“四”字和“海”字與簡體中的寫法相同。
古代漢字寫法相對于現代稍有不同。在古代寫《四海》時,字形可能會有些許變化,但整體結構和意義保持一緻。
1. 他的聲名已經傳遍了四海。
2. 這個獨特的商業模式在四海的華人社區中獲得了***************。
3. 他的改革影響了四海兄弟國家,使他們都受益匪淺。
組詞:四海歸一、四海之内皆兄弟、四海九州。
近義詞:天下、世界、全球。
反義詞:鄉間、寥寥無幾、隱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