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昏暗貌;陰暗貌。 晉 王嘉 《拾遺記·前漢下》:“ 樂浪 之東,有背明之國……在 扶桑 之東,見日出于西方,其國昏昏常暗,宜種百穀。” 南朝 陳 陰铿 《行經古墓》詩:“霏霏野霧合,昏昏隴日沉。” 宋 洪邁 《夷堅乙志·雲溪王氏婦》:“步於沙莽中,天氣昏昏,不能辨早暮。” 明 貝瓊 《殳山隱居夏日》詩:“病客從教懶出村,兩山一月雨昏昏。”
(2).糊塗;愚昧。《老子》:“衆人昭昭,我獨昏昏。”《孟子·盡心下》:“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清 蕭山庸閑叟 《秋女士贊》:“昏昏大吏,忽搆兵戎。” 魯迅 《書信集·緻李秉中》:“危言為人所不樂聞,大抵願昏昏以死。”
(3).神志昏沉;昏迷。 唐 溫庭筠 《春江花月夜詞》:“蠻弦 代 寫曲如語,一醉昏昏天下迷。” 宋 洪邁 《夷堅丁志·薛賀州》:“ 鄭 人 薛鋭 仲藏 為 賀州 守,晚治事且退,意緒忽昏昏不佳,枕胡牀假寐。”《儒林外史》第五一回:“早上開船,這客人情思還昏昏的,到了此刻,看見被囊開了,才曉得被人偷了去。” 葉聖陶 《城中·微波》:“他腦際有點昏昏,口裡非常渴燥。”
(4).視力昏花模糊。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人部一》:“吾郡中亦有一人……兩目昏昏然,不甚見物。”
“昏昏”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hūn hūn,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可分為以下幾類:
昏暗、陰暗貌
形容光線不足或環境模糊的狀态。例如:“天氣昏昏,不能辨早暮”。
古籍例證:南朝陳陰铿《行經古墓》詩“霏霏野霧合,昏昏隴日沉”。
糊塗、愚昧
指思維不清晰或缺乏判斷力。例如《老子》中“衆人昭昭,我獨昏昏”,強調與“明智”的對比。
神志昏沉或昏迷
描述因疾病、醉酒等導緻意識模糊的狀态。如溫庭筠詩句“一醉昏昏天下迷”。
頭腦迷糊、思維混亂
現代用法中,多指因疲勞或注意力分散導緻的思維不清。
“昏”字本義為“日暮”,從“日”與“氐”(低垂),表示太陽下沉後的昏暗狀态。由此引申出光線暗、意識模糊等含義。
以上内容綜合自權威詞典及古籍例證,完整信息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昏昏》是一個形容詞,表示頭腦不清醒、不清楚、迷糊的狀态。當一個人感到困倦、昏沉、注意力不集中時,可以用這個詞來形容。
《昏昏》由部首日(日字旁)和部首木組成。
它的總筆畫數為8畫,日部3畫,木部5畫。
《昏昏》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漢字演變過程中。
在古代漢語中,“昏”指的是日落之後天色漸暗的狀态,可以引申為人的精神狀态不清醒。
《昏昏》的繁體字為「昏昏」。
古代寫作《昏昏》的時候,常常使用「昏曷」的形式。
「昏」的上半部分是一個夕字旁,表示日落;下半部分是一個君字,表示人,兩者組合表示天黑之後人的狀态。
「曷」表示問候、詢問,形象的描繪了一個人因為天色昏暗而困惑的樣子。
他昨晚開了個通宵的會議,現在整個人都感到昏昏沉沉的。
她感冒了,所以頭腦有些昏昏的,沒法集中精力。
昏昏欲睡、昏昏沉沉、昏昏然、昏昏糊塗、昏昏默默
迷糊、困倦、恍惚、恍恍惚惚、糊裡糊塗
清醒、醒目、明亮、敏銳、伶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