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門 所懸名牒,牒上有名者準其進入。後用以指在朝為官。《文選·謝朓<始出尚書省>詩》:“既通 金閨 籍,復酌瓊筵醴。” 李善 注:“ 金閨 ,即 金門 也。《解嘲》曰:‘歷 金門 ,上玉堂。’ 應劭 《漢書》注曰:‘籍者,為二尺竹牒,記其年紀、名字、物色,懸之宮門,案省相應,乃得入也。’” 唐 韋應物 《答韓庫部》詩:“名列 金閨 籍,心與素士同。” 宋 沉遘 《送陳舜俞壽州從事》詩:“未引 金閨 籍,聊為幙府賓。”
“金閨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及文化背景可綜合如下:
“金閨籍”指漢代金馬門(宮門名)懸挂的官員名牒,牒上記錄姓名、年齡等信息,核對無誤後方可入宮。後引申為在朝為官的身份或資格。
詞源
“金閨”即“金馬門”,漢代宮門名,為學士待诏之處。名牒制度源于漢代應劭《漢書注》:“籍者為二尺竹牒,記其年紀、名字、物色,懸之宮門,案省相應,乃得入也。”。
文學典故
南朝謝朓《始出尚書省》詩雲:“既通金閨籍,複酌瓊筵醴”,首次将“金閨籍”與官員身份關聯。唐代韋應物、宋代沈遘等詩人也沿用此典,如“名列金閨籍,心與素士同”。
《金閨籍》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貴族女子的家譜或冊籍。
根據《康熙字典》,金閨籍的部首是金(钅),共有8個筆畫。
《金閨籍》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貴族社會。在古代中國封建社會中,女子嫁人後往往離開自己的家庭,加入丈夫的家族。因此,貴族家族會記錄女子的出生、婚姻、子女等信息,以便追蹤女性後代的血統和家族成員。
《金閨籍》的繁體字為《金閨籍》。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可能會有些不同。根據曆史文獻記載,古時的金閨籍有時可能會寫作「金閨冊」或「金閨籍」等。
她在家族的《金閨籍》中被記錄為下一代的繼承人。
金玉良緣、金殿玉樓、門當戶對、閨中秘籍
女孩家譜、貴族女子家譜
男子家譜、男性世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