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息肩的意思、息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息肩的解釋

[lay doun the burden]讓肩頭得到休息。比喻卸除責任或免除勞役

子驷請息肩于 晉。——《左傳·襄公二年》

四海之内,始得息肩。——《南史·循吏傳序》

詳細解釋

(1).卸去負擔。《左傳·襄公二年》:“ 鄭成公 卒, 子駟 請息肩於 晉 。” 杜預 注:“欲辟 楚 役,以負擔喻。” 漢 張衡 《東京賦》:“百姓弗能忍,是用息肩於大 漢 。” 宋 範仲淹 《與韓魏公書》:“俟息肩,則勉力賦詩。” 清 李漁 《慎鸾交·谲諷》:“下官治 蜀 三年,辛勤萬狀,正苦息肩無日。”

(2).栖止休息;停止。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上》:“於諸 印度 建一伽藍,使客遊乞士,息肩有所。” 宋 餘靖 《晚至松門僧舍懷寄李太祝》詩:“日暮倦行役,解鞍初息肩。” 周而複 《紀念魯迅先生百年誕辰》詩:“雄篇作匕首,戰鬥不息肩。”

(3).謂休養生息。《史記·律書》:“故百姓無内外之繇,得息肩於田畝,天下殷富。”《秦併六國平話》卷上:“生靈免塗炭之災,兵師有息肩之日。”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息肩是漢語中具有意象化特征的動詞性短語,本義指“放下肩膀的負重”,後引申為“卸除負擔、擺脫責任或停止勞碌”的抽象含義。《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義為“停止肩負重物,比喻解除負擔”,這一解釋精準概括了該詞從具體動作到抽象概念的演變邏輯。

從詞源學角度考察,“息肩”最早見于《左傳·襄公八年》:“民知困弊,而将息肩于田”,此處指百姓在長期勞役後渴望回歸農耕休養生息的狀态,體現其“休憩”的核心語義。《辭源》進一步指出,該詞在古漢語中常與政治治理相關聯,如《後漢書·隗嚣傳》載“百姓襁負,反者十有八九,吏人斷脰,不能息肩”,強調統治者未能減輕民衆負擔。

現代漢語語境中,其用法可分為三個層面:

  1. 物理性停歇:如王羲之《蘭亭集序》中“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的短時休憩狀态
  2. 精神解脫:蘇轼《與米元章書》中“某蒙庇粗遣,但衰病徒增,未能息肩”表達的仕途壓力釋放訴求
  3. 社會性責任轉移:《資治通鑒》中“天下初定,百姓財力俱困,譬猶初飛之鳥,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搖其根,要在安養生息之”體現的治國安民理念

該詞的近義表達包括“卸擔”“釋負”等,但“息肩”更側重主動終止持續性壓力的文學意境,在當代多用于書面語體。

網絡擴展解釋

“息肩”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層含義,常見于古代文獻及成語中。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卸除負擔或責任
    本義指放下肩上的重擔,比喻擺脫繁重的勞役或職責。例如《左傳·襄公二年》記載:“子駟請息肩于晉”,指鄭國子駟希望依附晉國以減輕楚國的壓迫。
    引申:在政治語境中,可表示國家休養生息,如《史記·律書》提到“百姓得息肩于田畝,天下殷富”。

  2. 停止、休息
    指身體或行動的暫停,如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記》中“使客遊乞士,息肩有所”,意為旅行者找到栖身之處。宋代餘靖的詩句“日暮倦行役,解鞍初息肩”也體現了這一用法。


二、擴展用法

  1. 成語“息肩之地”
    指暫時栖身或立足的地方。例如《太平廣記》載“市藥于廣陵,亦有息肩之地”,清代《紅樓夢》中賈雨村尋找“息肩之地”亦是此意。

  2. 成語“息肩弛擔”
    形容完全卸下責任或職務。出自宋代陳亮《與應仲實書》:“始決意為息肩弛擔之計”。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籍釋義及現代用例,如需更完整的出處或例句,可參考《左傳》《史記》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暗鬭明争奧阼拜本邦倗備價並船寵嘉愁結籌筭觸惱詞序當鄉的确獨有訪命分散主義丐巧剛直不阿格檢攻奪貴府花館尖滑交迫旌闾金砌絶類離羣局天刻敲了飲陵阿露槃命履目不給賞内庑凝積劈裂凄眷清飈瓊刃跂塗群島人間天堂儒林蛇膽神影射手水場錢頌子所易宿營地踏地菘天韻銅盤重肉推免望拜枉憲洧淵五星下道齊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