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ay doun the burden]让肩头得到休息。比喻卸除责任或免除劳役
子驷请息肩于 晋。——《左传·襄公二年》
四海之内,始得息肩。——《南史·循吏传序》
(1).卸去负担。《左传·襄公二年》:“ 郑成公 卒, 子駟 请息肩於 晋 。” 杜预 注:“欲辟 楚 役,以负担喻。” 汉 张衡 《东京赋》:“百姓弗能忍,是用息肩於大 汉 。” 宋 范仲淹 《与韩魏公书》:“俟息肩,则勉力赋诗。” 清 李渔 《慎鸾交·谲讽》:“下官治 蜀 三年,辛勤万状,正苦息肩无日。”
(2).栖止休息;停止。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上》:“於诸 印度 建一伽蓝,使客游乞士,息肩有所。” 宋 余靖 《晚至松门僧舍怀寄李太祝》诗:“日暮倦行役,解鞍初息肩。” 周而复 《纪念鲁迅先生百年诞辰》诗:“雄篇作匕首,战斗不息肩。”
(3).谓休养生息。《史记·律书》:“故百姓无内外之繇,得息肩於田亩,天下殷富。”《秦併六国平话》卷上:“生灵免涂炭之灾,兵师有息肩之日。”
息肩是汉语中具有意象化特征的动词性短语,本义指“放下肩膀的负重”,后引申为“卸除负担、摆脱责任或停止劳碌”的抽象含义。《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义为“停止肩负重物,比喻解除负担”,这一解释精准概括了该词从具体动作到抽象概念的演变逻辑。
从词源学角度考察,“息肩”最早见于《左传·襄公八年》:“民知困弊,而将息肩于田”,此处指百姓在长期劳役后渴望回归农耕休养生息的状态,体现其“休憩”的核心语义。《辞源》进一步指出,该词在古汉语中常与政治治理相关联,如《后汉书·隗嚣传》载“百姓襁负,反者十有八九,吏人断脰,不能息肩”,强调统治者未能减轻民众负担。
现代汉语语境中,其用法可分为三个层面:
该词的近义表达包括“卸担”“释负”等,但“息肩”更侧重主动终止持续性压力的文学意境,在当代多用于书面语体。
“息肩”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层含义,常见于古代文献及成语中。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卸除负担或责任
本义指放下肩上的重担,比喻摆脱繁重的劳役或职责。例如《左传·襄公二年》记载:“子駟请息肩于晋”,指郑国子駟希望依附晋国以减轻楚国的压迫。
引申:在政治语境中,可表示国家休养生息,如《史记·律书》提到“百姓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
停止、休息
指身体或行动的暂停,如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记》中“使客游乞士,息肩有所”,意为旅行者找到栖身之处。宋代余靖的诗句“日暮倦行役,解鞍初息肩”也体现了这一用法。
成语“息肩之地”
指暂时栖身或立足的地方。例如《太平广记》载“市药于广陵,亦有息肩之地”,清代《红楼梦》中贾雨村寻找“息肩之地”亦是此意。
成语“息肩弛担”
形容完全卸下责任或职务。出自宋代陈亮《与应仲实书》:“始决意为息肩弛担之计”。
以上内容综合了古籍释义及现代用例,如需更完整的出处或例句,可参考《左传》《史记》等文献。
白杨刀曹娥碑常棣茬子迟久赤铁主义愁肠九回垂耳辞锋寸心不昧道书刀枮甸官东道之谊斗臣渎货渡客梵钟蜂簇风娲根绝供命虾蟆台寒歌皡天罔极闳茂欢悚化人场翦拂僭妄检闲骄犷叫骂嚼啮急呼呼晶体管九腹矶沚巨族控摄老格劳症料覆落力驴鸟木人谦柄鹊不踏髯参军山坂申曲石封水晶脍踏灯天干体覆听写瓦解土崩伟绩丰功武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