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獨自具有;獨自據有。《管子·形勢》:“召遠者,使無為焉;親近者,言無事焉;唯夜行者,獨有也。” 支偉成 通解:“夜行,謂陰行其德,則人不與之争,故獨有之也。”《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 在位聽訟,文辭有可與人共者,弗獨有也。”
(2).隻有;特有。《史記·曆書》:“是時,獨有 鄒衍 ,明於五德之傳,而散消息之分,以顯諸侯。” 唐 張籍 《賀周贊善聞子規》詩:“此處誰能聽,遙知獨有君。” 茅盾 《子夜》五:“土匪這樣猖獗,真是 中國 獨有的怪現象。” 毛6*澤6*東 《冬雲》詩:“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傑怕熊羆。”
(3).指在精神上能特立獨行。《莊子·在宥》:“出入六合,遊乎九州,獨往獨來,是謂獨有。獨有之人,是謂至貴。” 成玄英 疏:“人欲出衆,而己獨遊,衆無此能,故名獨有。”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獨有漢語 快速查詢。
“獨有”的漢語詞典釋義
“獨有”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獨”(單獨、唯一)和“有”(擁有、存在)構成,其核心含義強調排他性的占有或獨一無二的存在。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的解釋,可歸納為以下兩層含義:
唯一擁有或占有
指某事物僅被特定對象所擁有,他人無法共享或獲得。例如:
“這項技術為該公司獨有,尚未被其他企業掌握。”
此義項突出資源的獨占性,常見于描述專利、特權或稀缺資源。
獨特、與衆不同
強調事物具備不可替代的特殊性。例如:
“黃山以其獨有的奇松怪石聞名于世。”
此用法側重事物自身屬性的唯一性,多用于文化、自然景觀或藝術風格的描述。
權威來源與引用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定義“獨有”為“獨自具有或擁有”,強調排他性占有(商務印書館,2016)。
查看來源(注:鍊接為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官方介紹頁)
《漢語大詞典》
引《鹽鐵論》“山海者,天地之藏,人君獨有之”為例,說明“獨有”在古代已用于表達專屬權(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
查看來源(注:鍊接為《漢語大詞典》線上查詢頁)
北京大學語言學研究中心語料庫(CCL)
現代用例分析顯示,“獨有”在科技、文化領域高頻出現,如“獨有配方”“獨有魅力”,印證其描述稀缺性與獨特性的雙重功能。
經典例句參考
“夫萬物之有,皆天地之所獨有也。”(《淮南子》)
“敦煌壁畫承載着中華文化獨有的藝術基因。”(《人民日報》)
“獨有”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層含義,以下為詳細解釋:
獨自具有/據有
指某事物或特質被單一主體所擁有,強調排他性。如《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處理案件時“弗獨有也”,體現不獨占決策權。現代用法如“這項專利技術由該企業獨有”(參考、5、7)。
隻有/特有
表示唯一性或特殊性。如毛澤東詩句“獨有英雄驅虎豹”,突顯英雄群體的獨特氣概。該義項常見于文學表達,如“雪是冬天獨有的使者”。
精神特立獨行
源自《莊子·在宥》中“獨往獨來,是謂獨有”,指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如描述妙玉“如閑雲野鶴”的獨立人格。這種用法多用于哲學或文學領域。
網絡語境延伸
近年衍生出強調個性表達的用法,如形容品牌設計“風格獨有”,但此義項尚未被權威詞典收錄,多出現于非正式語境。
詞源考據:最早見于《史記·曆書》記載鄒衍“獨有”五德學說,說明該詞自先秦時期已承載着知識專屬性與思想獨創性的雙重内涵。
兵頭不值得承塌楚嚴鼓耳帽兒豐功懿德高奇高勳工業産品冠古歸斷禾稼痕竅紅雲宴華羅庚歡傳會次蕙房昏耗交往借約擊考酒賦醵餞具數卡扼亢直口慧快飲冷不丁靓白諒實柳街花巷慢書蒙愚敏決念奴嬌(大江東去)碾壓批鬭貧庶剖符搶地呼天七人任職相乳餅三道色膽深文巧诋射影含沙屍逐蜀鹿松花牋頌台歲試肽鍵帖服婷婷嫋嫋骰盤拖紫小斧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