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睛來不及觀賞。形容景物優美繁多。 清 戴名世 《雁蕩記》:“環左右前後而列者,争奇獻怪,目不給賞。”
"目不給賞"是一個漢語成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讀音為
$$mùbùgěishǎng$$
意為“眼睛來不及觀賞”,形容景物優美繁多,令人目不暇接 。
二、出處與典故
源自清代戴名世《雁蕩記》:“環左右前後而列者,争奇獻怪,目不給賞。” 。後也見于清代愛新覺羅·弘曆對《遊悟真寺詩》的點評:“千岩競秀,萬壑争流,目不給賞矣。”
三、語法與用法
四、相關擴展
此成語適用于文學創作或景物描寫,可增強語言的表現力。如需更多例句或延伸學習,可參考《雁蕩記》原文 。
《目不給賞》是一個成語,意指目光不能給予贊賞或欣賞。該詞的拆分部首是目(mù)和走(zǒu),它們分别代表了眼睛和行走。按照筆畫的順序,目的筆畫數為5,而走的筆畫數為7。通過這兩個字的組合形成了《目不給賞》這個成語。
《目不給賞》這個成語源于古代文學名著《紅樓夢》中賈寶玉的一句話:“神仙難覓貧鬼家,才子無用目不給賞。”在這裡,目不給賞表示賈寶玉的才華無人欣賞。這個成語常被用來形容一個人的才華或優點未被他人所欣賞。
在繁體字中,《目不給賞》的寫法為「目不給賞」。
古時候,《目不給賞》的漢字寫法與現在稍有不同。其中,目字的寫法為“目”字疊加兩個“示”字,走字的寫法為“行”字疊加一個“走”字。這種寫法突出了目的視覺以及走的動作。
以下是一個關于《目不給賞》的例句:
他寫的文章十分優秀,卻總是沒人賞識,真是目不給賞。
與《目不給賞》意思相似的成語有:詩香無用、珠玉無價。
與《目不給賞》意思相反的成語有:鶴立雞群、春風得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