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靜的意思、希靜的詳細解釋
希靜的解釋
虛無寂靜。 三國 魏 嵇康 《養生論》:“今以躁競之心,涉希靜之塗,意速而事遲,望近而應遠,故莫能相終。” 元 倪瓒 《蕭閑館夜坐》詩:“躁煩息中動,希靜無外聆。”
詞語分解
- 希的解釋 希 ī 少:希少(僶 )。希罕。希奇。希有。希世。 盼望:希望。希冀。希圖(心裡盤算達到某種目的)。希求(a.希望得到;b.希望和要求)。 筆畫數:; 部首:巾; 筆順編號:
- 靜的解釋 靜 ì 停止的,與“動”相對:靜止。靜态。靜物。平靜。風平浪靜。 沒有聲音:安靜。寂靜。僻靜。冷靜。肅靜。靜悄悄。靜穆。靜谧。靜默。靜觀。靜聽。 安詳,閑雅:靜心。靜坐。 古同“淨”,清潔。 姓。 動
專業解析
"希靜"是一個較為古雅且少用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字源和古典文獻語境中解析:
一、 詞義解析
- 希:
- 本義指“稀少”、“罕見”(《說文解字》:“希,疏也。”)。
- 引申為“稀疏”、“微弱”,如“大音希聲”(《道德經》)。
- 亦有“企望”、“仰慕”之意。
- 靜:
- 本義指“安定不動”、“沒有聲響”(《說文解字》:“靜,審也。”段玉裁注:“安靜本字當從立部之竫,靜其假借字也。靜者,審也。”)。
- 引申為“平和”、“安甯”、“恬淡”。
二、 “希靜”的合成含義
結合“希”與“靜”的含義,“希靜”主要形容一種極其稀少、近乎于無的安甯、寂靜狀态。它描述的不僅是物理環境的安靜,更強調一種超脫、空靈、近乎虛無的甯靜境界,帶有哲學或審美的意蘊。
- 本義側重:指環境或聲音極其稀少、微弱,以至于達到一種極緻的寂靜。例如形容深山古寺、人迹罕至之地的空寂。
- 引申義側重:形容心境或氛圍達到一種超凡脫俗、遠離塵嚣、極其平和安甯的狀态。常用于描述隱逸之士的心境或特定的審美意境。
三、 古典文獻中的意蘊
“希靜”的意境與中國傳統文化,特别是道家思想密切相關:
- 道家淵源:其意境深受道家追求“清靜無為”、“緻虛極,守靜笃”(《道德經》)思想的影響。“希”所蘊含的“稀少”、“微弱”乃至“近乎虛無”的狀态,與“道”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相通,指向一種超越感官、回歸本源的寂靜。
- 審美意境:在古典詩文和藝術評論中,“希靜”常用來描繪一種空靈、幽遠、淡泊的意境,是文人雅士追求的精神境界。
四、 總結釋義
“希靜”的核心含義可概括為:
形容極其稀少、微弱以至于近乎虛無的安甯、寂靜狀态。既可用于描述物理環境的空寂無聲,更深層地指向一種超然物外、恬淡虛無的心境或高遠空靈的審美意境,富有哲學意蘊。
參考來源:
- 許慎 撰, 段玉裁 注. 《說文解字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對“希”、“靜”字源的權威解釋)
- 王力 等.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 商務印書館. (對“希”、“靜”常用義項的歸納)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 商務印書館. (收錄并解釋古漢語詞彙)
- 老子. 《道德經》. (體現“希靜”哲學意蘊的核心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
“希靜”一詞在不同語境下有兩種主要含義,需結合使用場景進行區分:
一、中文詞彙釋義
拼音:xī jìng
釋義:指虛無寂靜的狀态,常用于哲學或文學語境,形容心境或環境的超然甯靜。
出處與例句:
- 三國魏嵇康《養生論》提到“涉希靜之塗”,強調從浮躁轉向平靜的修養過程。
- 元代倪瓒《蕭閑館夜坐》用“希靜無外聆”描繪摒除雜念、專注聆聽的意境。
字義分解:
- 希:含“稀少”“盼望”之意,如“希冀”“希求”。
- 靜:表示安定、無聲,如“靜止”“靜谧”。
名字寓意:
作為人名時,“希靜”寄托了溫文爾雅、内心平和等品質,音律優美且富有文化内涵。
二、藥品名稱
藥品信息:
“希靜”是鹽酸洛美利嗪片的商品名,屬于處方類腦血管藥,用于偏頭痛的預防性治療。
- 用法:成人每日兩次,每次5mg,需根據症狀調整劑量。
- 副作用:可能出現困倦、眩暈、肝功能異常等不良反應。
若為文學或哲學讨論,“希靜”指向精神層面的甯靜;若涉及醫學,則特指特定藥物。建議結合具體語境進一步确認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百寶萬貨擺香堂敝房兵號薄暮博學審問楮墨筆硯篡奪村驿點胸洗眼嫡裔豆枝伐阇羅發蒙啓蔽繁昌改換門楣寒氛谽呀箭苗教改郊畤假天賈子鏡奁盡讓給事黃門侍郎克肖扣邊離渙呖呖流年似水鯉魚龍火緑礬鳴目觀牧宰耐戰内争皮臉兒平露潑婦罵街前言不對後語欽若阮何三辟瑟汩盛衰神妙莫測霜鳥檀施渟渟托盤天平望色挽引瓦殶文梭無算爵洩洩淅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