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祭天地神靈之處。《後漢書·章帝紀》:“要荒四裔……陵踐阻絶,駿奔郊畤,鹹來助祭。” 李賢 注:“郊畤,祭天處也。《前書音義》曰:‘畤,神靈之居之者。’” 唐 劉禹錫 《傷獨孤舍人》詩引:“ 貞元 中,餘以禦史監祠事, 河南 獨孤生 始仕為奉禮郎,有事宗廟郊畤,必與之俱,繇是甚熟。” 清 方苞 《書封禅書後》:“ 武帝 名為敬鬼神之祀,而以封禪合不死,郊畤祕祝,不過與祠神君、竈鬼同意耳!”
“郊畤”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與祭祀文化相關,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郊”的含義
根據《說文解字》及漢典解釋,“郊”原指上古時代國都外的區域。周代規定:距都城五十裡為“近郊”,百裡為“遠郊”()。後泛指城外的地區,如郊區、郊野()。
“畤”的含義
據《後漢書》李賢注,“畤”特指祭祀神靈的場所,尤指祭天之處()。其本義與“神靈居所”相關,常見于古代祭祀文獻。
“郊畤”合稱
指在都城郊外設立的祭祀天地神靈的祭壇或場所,通常用于國家級的祭祀活動,如祭天、祭地、祭宗廟等()。
“郊畤”是古代中國在都城郊外設立的祭祀場所,兼具政治象征與宗教功能,常見于周代至漢唐文獻。其名稱融合了地理範圍(郊)與祭祀性質(畤),體現了“敬天法祖”的傳統禮制。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祭祀儀式或曆史演變,可參考《禮記》《漢書·郊祀志》等文獻。
《郊畤》(jiāo chí)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城郊之地或鄉村田地。
《郊畤》的部首是“阝”和“田”,總共有14個筆畫。
《郊畤》是從古代漢字發展而來,古時候的寫法為「郊野」。繁體字則為「郊緻」。
在古代,「郊畤」的寫法為「郊野」,表示城市周邊的田地。
1. 我們經常去郊畤采摘水果。
2. 農民在郊畤裡勞作。
郊畤可以組成的詞語:
1. 郊畤樂:指在鄉村田野間的歡愉活動。
2. 郊畤隱士:指居住在城郊之地、遠離塵嚣的隱居者。
與郊畤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鄉間:指農村地區。
2. 田園:指鄉村地區,特指農田和農莊。
與郊畤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1. 城市:指都市地區。
2. 都會:指大城市或國際性大都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