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和樂貌。《左傳·隱公元年》:“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 姜 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 杜預 注:“洩洩,舒散也。” 楊伯峻 注:“洩本作洩,今作洩者,蓋仍《唐石經》避 唐太宗 李世民 諱改。《金澤文庫》本作洩。”《文選·張衡<思玄賦>》:“聆廣樂之九奏兮,展洩洩以肜肜。”舊注:“洩洩肜肜,皆樂貌。”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文章》:“ 王粲 《贈楊德祖》詩雲:‘我君餞之,其樂洩洩。’”
(2).舒徐貌。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地部二》:“内有 成山 ,衝出此險道,洩洩宵行至 威海衛 所,開泊 劉公島 。”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阿樨》:“明知弟幼弱,不加防護,任其獨行,不飽豺虎,必遭颠墜。汝慮我死後,數畝山田,不能獨受,故幸災樂禍,洩洩獨歸耶?”
(3).飛翔貌。《文選·木華〈海賦〉》:“羣飛侶浴,戲廣浮深。翔霧連軒,洩洩淫淫。” 李善 注:“洩洩淫淫,飛翔之貌。”一說沉浮貌。見 張銑 注。
(4).任風貌。《文選·木華<海賦>》:“於是舟人漁子,徂南極東……或掣掣洩洩於裸人之國,或汎汎悠悠於黑齒之邦。” 李善 注:“掣掣洩洩,任風之皃。”
(1).鼓翼貌。一說緩飛貌。《詩·邶風·雄雉》:“雄雉于飛,洩洩其羽。” 毛 傳:“雄雉見雌雉飛,而鼓其翼洩洩然。” 朱熹 集傳:“洩洩,飛之緩也。”
(2).閑散自得貌;和樂貌。《詩·魏風·十畝之間》:“十畝之外兮,桑者洩洩兮。” 朱熹 集傳:“洩洩,猶閑閑也。”《詩·魏風·十畝之間》:“桑者閑閑兮。” 朱熹 集傳:“閑閑,往來者自得之貌。” 晉 夏侯湛 《獵兔賦》:“盤紆遊田,其樂洩洩。”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一》:“思及此而猶洩洩于民上者,非人心也。”
(3).弛緩;懈怠。《詩·大雅·闆》:“天之方蹶,無然洩洩。” 朱熹 集傳:“洩洩,猶沓沓也;蓋弛緩之意。”《明史·方從哲傳》:“四十六年四月,大 清 兵克 撫順 ,朝野震驚。帝初頗憂懼,章奏時下,不數月洩洩如故。” 清 錢謙益 《跋〈董侍郎文集〉》:“今之邊鎮,隻恃一 遼 ,一旦有事,内虛外弱…… 金 再舉而 宋 虜者,以不聽 李綱 ,散遣勤王諸将之故,今可洩洩不早為之所乎?” 清 林則徐 《錢票無甚關礙宜重禁吃煙以杜弊源片》:“若猶洩洩視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一說競進貌。見《詩·大雅·闆》 孔穎達 疏。或說多言。見《說文·口部》“呭”和《言部》“詍”。
“洩洩”是一個多音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讀音和語境不同而變化,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和樂、舒散貌
常見于古籍中描述融洽愉悅的狀态。例如《左傳·隱公元年》記載,姜氏在隧道外感歎“其樂也洩洩”,杜預注解為“舒散”之意。
其他用例:張衡《思玄賦》用“洩洩以肜肜”形容音樂之美。
飛翔或沉浮貌
《海賦》中“翔霧連軒,洩洩淫淫”描述鳥群飛翔的姿态,李善注為“飛翔之貌”。
任風貌
部分文獻提及“任風貌”,但具體用例較少(、2未詳述)。
鼓翼或緩飛貌
《詩經·邶風·雄雉》以“洩洩其羽”形容雄雉翅膀緩慢扇動的姿态,朱熹解釋為“飛之緩也”。
閑散自得、和樂貌
《詩經·魏風·十畝之間》中“桑者洩洩兮”描繪采桑人悠然自得的場景,朱熹注為“閑閑也”。晉代夏侯湛《獵兔賦》亦用“其樂洩洩”表達愉悅。
弛緩、懈怠
《詩經·大雅·闆》批評“無然洩洩”,朱熹釋為“弛緩之意”,引申為态度散漫。《明史》中“洩洩如故”亦指懈怠。
以上解釋綜合了《詩經》《左傳》等經典用例及曆代注釋,涵蓋文學、曆史語境中的多重含義。
《洩洩》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暴露、揭示。通常用來形容某個事物被公開或揭露出來的狀态。
《洩洩》的部首是氵(三點水),表示與水有關。它的筆畫數為7畫。
《洩洩》是一個民間創造的新詞彙,沒有固定的書面出處。它通常用于口語或網絡語言中,表達某種事物被曝光或揭示的狀态。
《洩洩》的繁體字為「洩洩」。
在古代漢字中,洩的寫法與現代相似,而洩原本的寫法為「洩」。這兩個字在古代都有表示流出、排洩的意思。
1. 這個丑聞終于被曝光了,洩洩了那些腐敗官員的丑惡嘴臉。
2. 他躲在角落裡,一臉緊張的表情,怕被洩洩出來的秘密暴露。
3. 這個婦女拍照放到社交媒體上,意外地洩洩了整個公司内部的機密。
洩怒(指發洩自己的怒氣)、洩密(指透露或洩露秘密)、洩憤(指發洩個人的不滿情緒)。
近義詞:揭露、曝光、暴露、顯露。
反義詞:隱藏、保密、隱瞞、掩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