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辟的意思、三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辟的解釋

(1).謂 夏 、 商 、 周 三代之刑法。《左傳·昭公六年》:“ 夏 有亂政,而作《禹刑》; 商 有亂政,而作《湯刑》; 周 有亂政,而作《九刑》。三辟之興,皆叔世也。”

(2).泛稱刑法。 南朝 齊 謝朓 《三日侍宴曲水應诏》詩:“九疇式叙,三辟載清。”

(3).三王。 晉 陸雲 《九愍·修身》:“仰 勳 、 華 之耿暉,詠三辟之遐音。”

(4).指被征聘的隱士。 南朝 梁 沉約 《謝齊竟陵王教撰高士傳啟》:“ 巢 由 與 伊 旦 并流,三辟與四門共軌。”

多次征召。 唐 秦系 《山中枉皇甫溫大夫見招書》詩:“三辟草堂仍被褐,數行書劄忽臨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辟”是漢語中具有曆史内涵的詞彙,其釋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解析:

一、三代刑法的統稱 指中國夏、商、周三代制定的刑法體系,包括夏朝的“禹刑”、商朝的“湯刑”和周朝的“九刑”。據《左傳·昭公六年》記載“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商有亂政,而作湯刑”,這三代刑法被後世合稱為“三辟”,成為中華法系早期成文法的标志性制度。《漢語大詞典》明确指出該詞“特指三代之刑”,體現了古代法律制度的演變軌迹(來源: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

二、隋唐科舉制度術語 隋唐時期,“三辟”指通過“賢良方正”“博學宏詞”“孝悌力田”三種特殊科目選拔人才的制度。《新唐書·選舉志》記載此類選拔“不常置,皆待天子特诏”,屬于科舉體系中的補充機制,用于吸納具備特殊才能或品行的士人(來源:中華書局《二十四史校注本》)。

需注意的是,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主要出現于曆史文獻及法制史研究領域。其釋義可交叉驗證于《中國曆史大辭典》《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工具書(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曆史大辭典》)。

網絡擴展解釋

“三辟”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及文獻進行解讀,主要包含以下四類解釋:

  1. 指夏、商、周三代的刑法
    根據《左傳·昭公六年》記載,“三辟”分别指夏朝的《禹刑》、商朝的《湯刑》和周朝的《九刑》。這三部法典的制定均源于各朝代治理亂政的需求,反映了早期中國法律制度的演變。

  2. 泛稱刑法或法律
    在文學作品中,“三辟”常被用作刑法的代稱。例如南朝謝朓《三日侍宴曲水應诏》有“三辟載清”之句,即指法律清明()。

  3. 代指“三王”(夏禹、商湯、周文王)
    晉代陸雲《九愍·修身》以“三辟”指夏、商、周三代賢君,強調其政治典範意義()。

  4. 指被征聘的隱士
    此釋義較少見,多用于特定曆史文獻中,表示隱士因德行或才能受官方征召()。


補充說明:現代語境中,“三辟”作為成語被解釋為“三種禁忌”,即不可踏入、不可觸及、不可違背()。但這一含義未見于傳統經典文獻,可能是當代引申義,需注意區分使用場景。

别人正在浏覽...

拜閤百祿白武幡壁宿不徹頭塍隴純臣出人意料麤袍糲食單言調民蜚雲撫安父祖甘限文書割炬悹悹古操顧而言他鬼柳韓朋鳥鴻案鹿車黃葉胡塵昏愚忽遺假王假虛饑黎敬敏就教涓浍卷帙浩繁駿騎開首魁昂餽獻窺遠鏡遼丑犂鹕龍虎氣旅遊點冒綳貌寝眉門民調歐瞻貧窮樵門岨崄聲勢烜赫神韻說石庫門壽山福海私當踏豬車彤襜透河井投籃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