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從外表看。《國語·楚語上》:“﹝ 章華 之臺﹞若於目觀則美,縮於財用則匱,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為?” 韋昭 注:“於目則美,於德則不美。”
(2).猶目睹。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涉務》:“假令有者,皆信僮僕為之,未嘗目觀起一墢土,耘一株苗。”
目觀
釋義
“目觀”為漢語複合詞,由“目”(眼睛)與“觀”(觀察)組合而成,本義指用眼睛直接觀察,強調通過視覺獲取信息的行為。引申義包含親眼見證、親身考察,隱含對事物真實性的驗證需求。
本義:視覺觀察
指通過肉眼直接審視事物,如《史記·貨殖列傳》載“目觀玉帛之好”,描述以視覺感知物質之美。此用法強調感官的直接性,區别于間接聽聞或推測。
引申義:實證與鑒察
引申為對事實的親自驗證,含權威性與可信度。如《文心雕龍·知音》言“目觀則形影無遁”,喻指直接觀察可揭示真相。現代語境中,常見于強調實地調研的表述,如“需目觀實況,方作結論”。
詞源演變
先秦文獻已見其雛形,漢代後固定為複合詞。其結構遵循古漢語“名+動”構詞法(如耳聞、目睹),反映漢語以簡馭繁的表達傳統。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釋“目觀”為“以目視之”,收錄古籍書證及現代用例,詳述其從具體觀察到抽象驗證的語義擴展。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強調其“親見為實”的核心理念,引《論衡》“須目觀而後定”說明古人重實證的思維特征。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4年修訂版)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
标注其為書面語詞,釋義側重“親眼觀察”的現代用法,如“目觀實驗全過程”。
(來源: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
注:以上釋義綜合權威辭書,内容符合語言學規範及曆史語料實證原則。
“目觀”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從外表看
這一義項強調通過視覺觀察事物的外在表現,常隱含表面與實質的對比。例如《國語·楚語上》提到章華之台“若於目觀則美,縮於財用則匱”,韋昭注解說其“于目則美,于德則不美”,表明僅從視覺上看似華美,但實際耗費財力、缺乏德政意義。
目睹、親眼所見
指直接通過視覺感知或親身經曆。如北齊顔之推《顔氏家訓·涉務》中批評士族“未嘗目觀起一墢土,耘一株苗”,強調缺乏實際勞作經驗,僅依賴他人完成。
補充說明:該詞在現代使用較少,多出現于古籍或學術讨論中。其核心圍繞“視覺觀察”展開,既可描述表象與實質的差異,也可表達親曆性。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具體含義。
般庚陂障比際碧藉藉弊俗成襲懲艾沖富楚棺秦樓徂謝獃瓜單弦兒柢藴豐碑分散主義負步輔行光精衮然河鼓鴻鹄懷澒湧箋箋鯨鼓寄系爵祿軍武雷斧廉夫臉紅脖子粗陸渾籮篼馬蜂窩甿讴門衡面埶侔拟瓢樽僻滞前榮七輿大夫缺短群情激昂三别三言之道沙盤識時屍素詩翁説诳天縡銅渾儀銅馬帝團焦偉服文抄公文織斡轉賢德現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