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從外表看。《國語·楚語上》:“﹝ 章華 之臺﹞若於目觀則美,縮於財用則匱,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為?” 韋昭 注:“於目則美,於德則不美。”
(2).猶目睹。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涉務》:“假令有者,皆信僮僕為之,未嘗目觀起一墢土,耘一株苗。”
“目觀”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從外表看
這一義項強調通過視覺觀察事物的外在表現,常隱含表面與實質的對比。例如《國語·楚語上》提到章華之台“若於目觀則美,縮於財用則匱”,韋昭注解說其“于目則美,于德則不美”,表明僅從視覺上看似華美,但實際耗費財力、缺乏德政意義。
目睹、親眼所見
指直接通過視覺感知或親身經曆。如北齊顔之推《顔氏家訓·涉務》中批評士族“未嘗目觀起一墢土,耘一株苗”,強調缺乏實際勞作經驗,僅依賴他人完成。
補充說明:該詞在現代使用較少,多出現于古籍或學術讨論中。其核心圍繞“視覺觀察”展開,既可描述表象與實質的差異,也可表達親曆性。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具體含義。
詞語是語言的基本單位,每個詞彙都有其獨特的意義和用法。今天,我們來讨論一個古老而常用的詞語——“目觀”。
“目觀”是一個動詞,表示用眼睛看或觀察。它可以指進行有意識的觀察或仔細地審視。這個詞也可以用來表示目睹或親眼見證一個事件或事物。
“目觀”的兩個部首分别是“目”和“見”,其中“目”表示眼睛,“見”表示看到。整個詞語共有13畫。
“目觀”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字演變過程中的象形字,最早的寫法是“⺥ + ⺧”。在繁體字中,“觀”是“目觀”詞語的繁體形式。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古時候,字的形狀也會隨着時間和地點的不同而演變。根據不同年代的古代字書,我們可以找到一些表現“目觀”的古漢字形式。
1. 他心不在焉地目觀着窗外,完全沒有注意到老師在講課。
2. 我親眼目觀到他成功地攀登了那座險峻的山峰。
“目觀”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複合詞:
1. 目睹:目睹是指親眼見證、親眼看到。
2. 目擊:目擊指親眼看到事件的發生。
與“目觀”意思相近的詞有:
1. 視察:視察指仔細地觀察和查看。
2. 注視:注視指集中注意力地凝視某物。
反義詞:
1. 忽略:忽略是指不注意或不重視某事物。
2. 閉目:閉目指閉上眼睛。
通過對“目觀”這個詞的介紹,我們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它的意義及在漢字文化中的來源和演變。同時,我們也能在寫作和表達中更加準确地運用這個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