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協音的意思、協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協音的解釋

把某字臨時改讀為某音,以使聲韻和諧;也指需臨時改讀的韻腳。 宋 姚寬 《西溪叢語》卷上:“ 焦貢 《易林》……雲:‘酒為歡伯,除憂來樂。福喜入門,與君相索。’伯音博,協音也。” 宋 周密 《齊東野語·四皓名》:“《韓詩》:‘虎有爪兮牛有角,虎可搏兮牛可觸。’ 蔡 氏註:‘角、觸,協音也。’”參閱 王力 《詩經韻讀·對葉音說的批判》。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協音”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調整字音以達到聲韻和諧的效果。以下是詳細的解釋:

一、基本定義

“協音”指在特定語境下臨時改變某字的讀音,使聲韻更協調。例如在古代詩詞或韻文中,某些字可能因押韻需要被改讀為其他音,這種臨時調整的讀音或韻腳即稱為“協音”。

二、曆史應用與例證

  1. 宋代文獻中的實例
    宋人姚寬在《西溪叢語》中提到焦貢《易林》中的例子:“酒為歡伯,除憂來樂”,其中“伯”字原讀“bǎi”,但為押韻臨時改讀為“bó”。
    周密《齊東野語》也記載了類似現象,如“虎可搏兮牛可觸”中的“搏”字需協音調整。

  2. 語言學背景
    這種做法源于古代漢語聲韻系統的複雜性,尤其在詩詞創作中,協音有助于解決實際發音與韻書規範不一緻的問題。

三、相關背景

“協”字本義為“共同合作”(如“協調”“協助”),引申為通過調整使事物和諧。因此,“協音”可理解為通過音韻調整實現語言表達的和諧統一。

“協音”是古代漢語中一種特殊的音韻調整手段,常見于韻文創作。現代漢語中,隨着語音标準化,協音現象已較少見,但其在古典文學研究中仍有重要參考價值。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西溪叢語》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協音的意思

協音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協助或配合發音。在語言學中,協音可以指輔音或音節的發音時與其他語音元素共同發出的聲音。

協音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協音的拆分部首是卩(jié)和音(yīn),拆分後的筆畫數為4畫。

協音的來源

協音一詞為現代漢語詞彙,沒有确定的古代來源。它由“卩”和“音”兩個字組成,結合了這兩個字的意思,形成了新的詞語。

協音的繁體

協音的繁體字為“協音”。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書寫方式可能與現代不同。然而,對于協音這個詞,沒有确定的古代寫法記錄。

例句

1. 他在唱歌時,通過協音來增加音樂的層次。

2. 這個角色要求演員有很好的協音能力。

組詞

協助、協調、協商、協作、協議

近義詞

合音、和聲、共鳴

反義詞

分音、獨奏、不協調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