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utterly destitute of passions and desires as rotten wood and dead ashes] 槁枯的朽木與陳久的冷灰,比喻心灰意懶,情緒極度低落,毫無生趣
那守節之婦,心如槁木死灰。——《恨海》
幹枯的樹木和火滅後的冷灰。《莊子·齊物論》:“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郭象 注:“死灰槁木,取其寂寞無情耳。”喻“喪我”的“坐忘”境界。後亦引申為對世事無動于衷。《朱子語類》卷六十:“以此觀之,聖人之道,不是默然無言;聖人之心,純亦不已。雖無事時也常有箇主宰在這裡,固不是放肆,亦不是如槁木死灰。”《紅樓夢》第四回:“這 李紈 雖青春喪偶,且居處於膏粱錦繡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問不聞。”
“槁木死灰”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槁木”指幹枯的樹木,“死灰”指熄滅冷卻的灰燼,兩者結合形容毫無生機、冷寂的狀态。
源自《莊子·齊物論》:“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莊子用此詞描述一種超然物外的修行境界,即通過靜坐達到“物我兩忘”的狀态,不被外界幹擾,也不執着于内心雜念。
現多比喻人因極度消沉或絕望,對一切事物失去興趣,心如止水、冷漠麻木的狀态。例如《紅樓夢》中李纨守寡後“如槁木死灰一般”。
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其褒貶:在哲學或修行語境中偏向褒義;描述現實心境時多為貶義。
“槁木死灰”是一個常用的成語,形容人或事物失去生氣、活力,變得枯燥無味、沒有活力。
《槁木死灰》的部首是木(mù),總筆畫數為16
《槁木死灰》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在《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中,描述了魯國大夫子産與其弟子屈無火的故事,屈無火在夜裡與人争執,為了保護自己,曾用刀砍柴堆,吓退了敵人。後來,子産聽說這個事情後,就說了這句“槁木死灰,不可再炊也”的話,形容屈無火在困境中表現出的不屈精神。
《槁木死灰》的繁體字為「槁木死灰」。
在古代漢字中,有些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由于篇幅和限制,無法給出詳細的古代寫法,但可以告訴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一般都會更加複雜。
1. 他過去很有激情和熱情,但如今已經變成了槁木死灰。
2. 這個項目開始時很有潛力,但現在已經變得槁木死灰。
3. 長時間的枯燥工作讓他感到自己變成了槁木死灰。
1. 灰木槁燼:形容事物死氣沉沉、缺乏活力。
2. 石沉大海:形容事物失去了音信,不再被人關注。
3.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表示事物的變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1. 木讷:形容人說話不靈活、呆闆。
2. 呆滞:形容人或事物失去了生氣,缺乏活力。
1. 活力四溢:形容人或事物充滿活力、生氣勃勃。
2. 生機勃勃:形容人或事物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活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