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utterly destitute of passions and desires as rotten wood and dead ashes] 槁枯的朽木與陳久的冷灰,比喻心灰意懶,情緒極度低落,毫無生趣
那守節之婦,心如槁木死灰。——《恨海》
幹枯的樹木和火滅後的冷灰。《莊子·齊物論》:“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郭象 注:“死灰槁木,取其寂寞無情耳。”喻“喪我”的“坐忘”境界。後亦引申為對世事無動于衷。《朱子語類》卷六十:“以此觀之,聖人之道,不是默然無言;聖人之心,純亦不已。雖無事時也常有箇主宰在這裡,固不是放肆,亦不是如槁木死灰。”《紅樓夢》第四回:“這 李紈 雖青春喪偶,且居處於膏粱錦繡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問不聞。”
“槁木死灰”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成語,常用來形容人精神極度消沉、毫無生氣或心如死灰的狀态。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進行詳細解釋,确保内容基于權威語言學來源。
“槁木”指枯幹的樹木,毫無生機;“死灰”指冷卻的灰燼,不再燃燒。合起來,字面意思是枯木和冷灰,比喻事物失去活力和生命力。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的定義,該成語強調一種徹底絕望、毫無活力的狀态(來源鍊接:https://www.zdic.net/,此為漢典網,權威線上詞典平台)。
在比喻層面,“槁木死灰”常用于描述人的心理或精神狀态,指心灰意冷、情感麻木,對世事漠不關心。例如,在《莊子·齊物論》中,莊子用“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來探讨超脫世俗的境界,後被引申為消極的消沉狀态。漢典網(zdic.net)解釋為“形容人意志消沉,對一切事物失去興趣”(來源鍊接:https://www.zdic.net/)。
該成語最早出自《莊子》,是道家哲學中關于無為和超脫的表述。後世在文學作品中廣泛使用,如清代小說中常用來刻畫人物絕望心境。權威來源《漢語大詞典》指出,它經曆了從哲學概念到日常用語的演變,強調其文化深度(來源鍊接:https://www.zdic.net/,漢典網收錄完整釋義)。
在現代漢語中,“槁木死灰”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描述,如“經曆失敗後,他變得如槁木死灰一般”。參考《成語大辭典》的解析,該成語強調負面情感,需結合語境避免誤解(來源鍊接:https://www.zdic.net/)。
“槁木死灰”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槁木”指幹枯的樹木,“死灰”指熄滅冷卻的灰燼,兩者結合形容毫無生機、冷寂的狀态。
源自《莊子·齊物論》:“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莊子用此詞描述一種超然物外的修行境界,即通過靜坐達到“物我兩忘”的狀态,不被外界幹擾,也不執着于内心雜念。
現多比喻人因極度消沉或絕望,對一切事物失去興趣,心如止水、冷漠麻木的狀态。例如《紅樓夢》中李纨守寡後“如槁木死灰一般”。
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其褒貶:在哲學或修行語境中偏向褒義;描述現實心境時多為貶義。
白糧白台本誠逼略唱酬沉潛剛克沖堅毀銳點照東兵蛾鬭伏爾加河纖夫趕唱幹雲蔽日隔牆人宮棊公債鬼饅頭桂葉姑姊妹賀黃梅鴻驚煎促節叙九郡幾樣戟衣緝治駿猛況味烈性立化棂軒浏漓漏名名公明淑陪審平中乾堆萁豆相煎七孔鍼棄祿秦帝女阙位如夢如醉三郄啬事失嚴仕子水事碎瓦穨垣素衷天法天理難容拓邊脫鞾徒作顯微小家小年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