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懈怠止歇。《宋書·孝義傳·許昭先》:“ 肇之 諸子倦怠, 昭先 無有懈息,如是七載。尚書 沉演之 嘉其操行, 肇之 事由此得釋。”
“懈息”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拼音為xiè xī,意為“懈怠止歇”,即因松懈而停止努力或行動。
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語境,形容因失去動力而放棄努力的狀态。例如:
“面對困難,若心生懈息,則前功盡棄。”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相關成語,可參考《宋書》等文獻或權威詞典來源。
《懈息》(xiè xī)是一個漢字詞語,指松懈、松散、不緊張的意思。它由“懈”和“息”兩個字組成。
“懈”字的拆分部首是心,它共有12個筆畫;“息”字的拆分部首是心,它共有9個筆畫。
《懈息》的繁體字為“懈息”,拆分部首和筆畫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懈息》的漢字寫法并無太大變化,它的基本形狀和現在相同。
1. 夏天的午後,他懈下來休息。
2. 他短暫的懈息過後,又投入了工作中。
3. 在她的眼中,他看到了一絲懈息,他明白她放松下來了。
1. 組詞:懈怠、懈弛、無懈可擊、懈怠散漫。
2. 近義詞:松懈、懶散、放松。
3. 反義詞:緊張、嚴謹、勤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