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話寫文章不能确切地表達意思。語本《儀禮·聘禮》:“辭多則史,少則不達,辭苟足以達義之至也。” 清 顧張思 《土風錄》卷十二:“語言糊塗曰辭不達義。”亦作“ 辭不達意 ”。 宋 羅烨 《醉翁談錄·崔木因妓得家室》:“但恐小子不才,辭不達意。” 清 吳骞 《<扶風傳信錄>自序》:“所記皆尋常世俗雜務,且其辭不達意者,間亦有之。” 陳夢家 《論簡樸》:“當然有些人辭不達意并不是為了說話故意要花藻,而是由于思路不清,缺乏條理和邏輯性。”
“辭不達義”是一個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說話或寫文章時,言辭不能準确、恰當地表達出想要傳達的真實意義。該成語強調語言表達與意圖之間存在偏差,可能導緻誤解或信息傳遞不完整。
二、出處與演變
三、用法與結構
四、與“辭不達意”的區别
兩者常被混淆,但存在細微差異:
五、例句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成語的曆史用例或延伸讨論,可參考《儀禮》《土風錄》等文獻來源。
「辭不達義」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言辭表達不完全符合實際的意義。常用來形容說話或寫文章時的語意含混不清或不正确。
部首:言 (yan) + 辶 (chuo)
筆畫:共7畫
來源:《爾雅·釋诂》中有記載,辭本指言語,不達意即言語不準确。後來演變為辭不達義。
繁體:辭不達義
古時候漢字寫法:辭不達意
例句:他雖然花了很多篇幅寫了一大段解釋,卻依然辭不達義。
組詞:辭章、辭令、辭官、達意、達言
近義詞:語意不準、措辭不當、表達不準确
反義詞:辭章達義、言辭準确、用詞得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