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褒袞”。古時天子賜衮給諸侯以為榮寵。因用以比喻優厚的獎勵。 宋 王安石 《謝範資政啟》:“賜逾褒衮之榮,仰極高山之詠。” 宋 朱熹 《和緻政少傅武夷精舍詩》:“況蒙一字榮褒衮,便覺千峰勝畫圖。”
襃衮(bāo gǔn)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彙,現多寫作“褒衮”,其含義可從字形、字義及典籍用例三方面解析:
“襃”為“褒”的異體字,本義指衣襟寬大,引申為“嘉獎、贊揚”。《說文解字》釋:“褒,衣博裾也”,段玉裁注:“引申為凡大之稱,又為進之稱。”
“衮”指古代帝王或三公(最高官職)的禮服,象征尊貴。《周禮·春官》載:“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則服大裘而冕,享先王則衮冕。”
“襃衮”為動賓結構,意為:
指對王公重臣的功績給予嘉獎,如《後漢書·輿服志》提及衮冕為“顯尊之服”,故“襃衮”隱含對高位者的尊崇。
古代帝王以衮服賞賜功臣,以示恩寵。如《詩經·豳風·九罭》:“衮衣繡裳,無以我公歸兮”,鄭玄箋:“衮衣,卷龍衣也”,喻顯赫身份。
“襃衮既崇,執圭是荷”,顔師古注:“衮,王者之服;圭,諸侯之器。言受重賞而擔重任。”
“襃衮既臻,命服斯皇”,指楊肇受封顯職,獲賜衮服榮耀。
該詞屬文言遺存,現代漢語極少使用,多見于研究古代禮制、職官或文獻訓诂領域。其核心語義始終關聯“以禮服象征的尊榮褒獎”,體現古代禮法社會的等級觀念。
參考資料:
“襃衮”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與用法可綜合多源信息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指古代天子将衮服(繡有龍紋的禮服)賜予諸侯,以示榮寵。後引申為優厚獎勵的象征。字形亦作“褒衮”,兩者為異體字關系。
出處與用法
字形與結構
現代應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見于古籍研究或曆史文獻解讀場景,屬于生僻文言詞彙。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服飾制度或賞賜禮儀,可參考《周禮·春官·司服》等典籍,或結合具體曆史事件中的賜服案例進行拓展學習。
安坐杯酒戈矛鞭杖庳側柄子蠶賊赪鯉促織大行政區代比遞傳兌頭對汛販肆風雨晦暝佛手麥隔闊廣青郭邑豪曠後悔莫及穢黩忽速瓠種伽楠見幾結屋井函凈馔踞蹲句子成分欿傺口涎良士亂道蘆菲磨蟻黏兒牛埭批龍鱗遷倅騎京魚氣律青蟹秦穆公棄職人海戰術散木不材搔背扒子商號訟詞通聘枉道事人文昌省問數武蠭污賊湘東一目象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