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工分的意思、工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工分的解釋

[workpoint] 中國曆史上農業生産合作社、人民公社計算社員工作量和勞動報酬的單位

詳細解釋

農業生産合作社、人民公社計算社員工作量和勞動報酬的單位。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工分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工分是我國計劃經濟時期農業生産合作社與人民公社階段普遍采用的勞動計量單位,其核心含義是“按勞動量折算的分配憑證”。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工分特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中,根據社員參加集體生産勞動的勞動量和質量評定的計算勞動報酬的分數”。

在具體應用層面,工分制度包含三個核心要素:①勞動時間與強度的量化标準,通常以"10分工"對應一個标準勞動日;②按勞分配的折算依據,秋收後根據生産隊總收入與總工分值的比例換算成實物或現金;③分級評定機制,設立"底分"作為基準分值(如男性青壯年每日8分,女性6分),結合勞動表現上下浮動。

該制度在1956-1984年間主要服務于人民公社體制下的集體勞動管理。據《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史》記載,工分既是社員參與分配的憑證,也是衡量集體貢獻度的指标,其統計結果直接影響年終糧油分配額度。隨着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的推行,這種勞動計量方式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逐步退出曆史舞台。

參考文獻: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
  2.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集體經濟改革研究》
  3. 國家統計局《新中國農業統計資料彙編》
  4. 人民出版社《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史》

網絡擴展解釋

工分是中國曆史上在農業集體化時期(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初)用于計算農民勞動量和分配報酬的一種制度單位,主要應用于農業生産合作社和人民公社。以下為詳細解釋:

定義與背景

工分是集體經濟組織内衡量社員勞動貢獻的核心标準,其本質是将勞動量轉化為可量化的分值,作為年終分配糧食、現金等收入的依據。這一制度起源于新中國成立後的農業生産互助組階段,并在合作社和人民公社時期得到全面推廣。

運作方式

  1. 計算規則
    工分通常通過多種方式評定,包括:

    • 底分死記:根據社員的年齡、性别等因素預先設定固定分值。
    • 底分活評:結合勞動表現調整基礎分值。
    • 定額記工:按完成特定工作量(如耕作面積)計分。 年底時,生産隊将總收入扣除公共積累後,按全體社員工分總和計算每個工分的價值(即“工分值”),再分配報酬。
  2. 實際案例
    例如,某生産隊全年總收入為10萬元,扣除公共費用後剩餘8萬元,若全體社員工分總和為20萬分,則每工分價值0.4元。社員全年累計1000工分可獲得400元報酬。

弊端與終結

工分制度因實際操作中難以準确反映勞動質量,導緻“幹多幹少一個樣”的平均主義問題,挫傷了農民生産積極性。隨着1978年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的推行,工分制逐漸被廢止,農民開始通過承包土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

其他引申含義

需注意的是,“工分”一詞在當代某些特定場景(如會議獎勵機制)中被借用,表示通過參與活動積累積分以兌換獎勵,但此含義與曆史上的農業工分制無直接關聯。

别人正在浏覽...

兵務冰弦玉柱傧贊裁規草船借箭長短言粗拉村居點鬢點紙發聾振聩粉嘴鲠戀梗僻跪經故自和附紅旗手後婿話表畫地爲牢懷羞镮鏆驩心還珠亭儉逼叫號诘訴紀綱仆驚心吊魄列曹驎駒漏底鹵壺羅掘俱窮媢妬門隧末度抛撇漂淩強陣淺阙樵車紗布擅專聲符石套收吏率土同慶說家克計述敍私圖胎禽癱倒騰湊調排銅雀分香刓弊違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