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和諧順適。 清 袁昶 《智凝上人新辟睡軒》詩:“醉倒慹然枯木,形影諧適兩相忘。”
(2).協調。 況周頤 《蕙風詞話》卷五:“詞無不諧適之調,作詞者未能熟精斯調耳。” 章炳麟 《國故論衡·文學總略》:“古者,簡帛重煩,多取記憶,故或用韻文,或用耦語,為其音節諧適,易於口記,不煩記載也。”
諧適(xié shì)是漢語中一個兼具美學與哲學意蘊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和諧而妥帖的狀态,強調事物間協調統一、恰到好處的平衡感。以下從語義、用法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詳釋:
字源本義
二字組合後,“諧適”指形式與内容、主體與環境之間達到高度融洽的狀态,如《文心雕龍·聲律》所言:“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相應謂之韻”,即強調和諧中的動态平衡。
詞典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定義:
諧適:和諧而適當;協調而舒適。
例:宋·蘇轼《與米元章書》:“詩詞高勝,要從學問中來。然詩須諧適,方入妙境。”
此處強調藝術創作中形式與情感的精準匹配。
美學領域
指藝術作品的結構勻稱、韻律協調。如清代沈宗骞《芥舟學畫編》論畫:“設色之道,貴乎淡雅中見濃厚,絢爛中歸諧適。” 強調色彩搭配的和諧統一。
生活哲學
形容人與環境的融洽關系。如《禮記·中庸》“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雖未直用“諧適”,但“中和”思想與之相通,均指向主客體的動态平衡。
現代延伸
當代語境中擴展至心理舒適感,如“居室布置諧適”“人際交往諧適”,體現物質與精神層面的雙重妥帖感。
“諧適”凝結了中國傳統“和合文化”的精髓:
這一概念至今仍是評價藝術、設計乃至生活品質的重要尺度,如園林營造中“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園冶》)的至高追求,即是對“諧適”的極緻诠釋。
參考來源:
“諧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釋:
和諧順適
指事物之間或人與環境之間達到自然融洽的狀态。例如清代袁昶《智凝上人新辟睡軒》中“形影諧適兩相忘”,描述身心與外物和諧共處的意境。
協調
強調不同元素間的配合得當,如章炳麟在《國故論衡》中提到“音節諧適”,指韻律的協調;況周頤《蕙風詞話》也以“諧適之調”說明詞曲創作的和諧性。
建議:由于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若需更嚴謹的考據,可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或《辭源》等專業辭書。
八分書百足之蟲被出炳贲禀訴采蘭赤缇谠臣蹈厲奮發吊鈎鼎祚動遷戶恩格斯方寸浮輕符應榦世割線乖烈過拍古書海棕漢田郎鹄恭夾庾進詩絶調駒駒爌炾老牌列斷廬君錨燈髦儁梅公鳴杼評模起憊青田鶴清腴勸進表诠品榷酒錢軟技術入神生榮神象舌苔史裁釋懷受知順下談空田垌銅獸符通天犀妄心畏影惡迹下秩邪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