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邪淫散漫。《禮記·樂記》:“流辟、邪散、狄成、滌濫之音作,而民淫6*亂。” 孔穎達 疏:“邪散,謂違辟不正,放邪散亂。” 清 莫友芝 《<巢經巢詩鈔>序》:“聖門以詩教,而後儒者多不言,遂起 嚴羽 ‘别裁别趣,非關書理’之論,由之而獘競出於浮薄不根,而流僻邪散之音作,而詩道荒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邪散漢語 快速查詢。
“邪散”一詞的釋義需結合不同來源綜合分析:
一、基本釋義 該詞讀作xié sàn,核心含義為“邪淫散漫”,指行為或風氣偏離正軌、放蕩不羁的狀态。
二、文獻溯源 最早可追溯至《禮記·樂記》:“流辟、邪散、狄成、滌濫之音作,而民淫亂。”其中“邪散”被孔穎達注解為“違辟不正,放邪散亂”,即指音樂或行為的不正之風會導緻社會混亂。清代學者莫友芝在《巢經巢詩鈔序》中沿用此意,将“邪散”與詩道荒廢相聯繫。
三、現代引申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補充了“邪惡勢力被驅散”的引申義,但此用法未見于古代文獻,可能是基于字面義的擴展解讀。
注意:該詞屬于古漢語範疇,現代使用頻率較低,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涉及學術研究,建議直接查閱《禮記》原典及權威注疏。
邪散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邪”和“散”。其中,“邪”是一個由“卩”和“業”兩個部首組成的漢字,它表示着邪惡、錯誤的含義;“散”則由“攴”和“關”兩個部首組成,表示着散開、分散的意思。
“邪散”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道教思想。在道教中,邪氣被認為是一種有害的力量,需要通過祈禱、齋戒等方式來驅散。因此,“邪散”一詞被用來表示驅散邪氣、祛除不吉之力。
邪:部首為卩,筆畫數為三; 散:部首為攴,筆畫數為四。
“邪散”一詞在繁體中的寫法為「邪散」。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邪和散都有一些不同的寫法。例如,在篆書中,“邪”字的形狀更加簡略,而“散”字的“攴”部分則寫作“散”。這些變體寫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和書法風格中存在。
1. 通過一段時間的修行,他的心中的邪氣逐漸散去。
2. 隻有正能量才能驅散周圍的邪念。
邪影、邪術、邪惡、邪念、散播、散場、散發、散步
消散、驅散、散去、除去、消除
積聚、集中、緊縮、堅持、固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