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喻選拔俊逸。《晉書·皇甫谧傳》:“陛下披榛採蘭,并及蒿艾,是以 臯陶 振褐,不仁者遠。”
(2).《詩·小雅·南陔序》:“孝子相戒以養也……有其義而亡其辭。” 晉 束晳 《補亡詩》之一:“循彼南陔,言采其蘭。眷戀庭闈,心不遑安。”後因以“採蘭”喻盡孝養親。 唐 白居易 《思歸》詩:“薄俸未及親,别家已經時,冬積溫席戀,春違採蘭期。” 唐 許堯佐 《柳氏傳》:“榮名及親,昔人所尚,豈宜以濯浣之賤,稽採蘭之美乎?”
(1).《文選·束晳〈補亡詩·南陔〉》:“循彼南陔,言采其蘭。眷戀庭闈,心不遑安。” 李善 注:“采蘭,以自芬香也。循陔以采香草者,将以供養其父母,喻人求珍異以歸。”後因以“采蘭”謂供養父母之事。 唐 韓愈 《孟生詩》:“采蘭起幽念,眇然望東南。” 宋 梅堯臣 《汝南江鄰幾》詩:“且奉采蘭養,應無抱玉啼。”參見“ 南陔 ”。
(2).指 晉 束晳 的《補亡詩·南陔》。 唐 韓愈 《送汴州監軍俱文珍詩》:“曉日驅征騎,春風詠采蘭。誰言臣子道,忠孝兩全難。”
采蘭,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本義與引申義兩個層面解析,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蘊:
指實際采摘蘭草的行為。蘭花自古被視為高潔典雅的象征,多見于描寫自然景物或田園生活的詩文。
例:《楚辭·九歌·少司命》有“秋蘭兮麋蕪,羅生兮堂下。綠葉兮素枝,芳菲菲兮襲予”之句,描繪采摘香草的景象(此處“蘭”泛指香草)。
典出《詩經·小雅·南陔》序:“孝子相戒以養也……循澗陟岵,采蘭以自芬香,喻養親也。”後以“采蘭”比喻子女盡心奉養父母,寄托孝思。
例:唐代白居易《将歸渭村先寄舍弟》詩:“貧室有親養,采蘭複何辭”,以采蘭喻孝親之情。
蘭草象征君子德行,如《孔子家語》載“芝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采蘭亦暗含修身自持之意。
“采蘭贈藥”形容春日男女相悅(《詩經·鄭風·溱洧》),後泛喻良辰美景或情誼饋贈。
參考資料
(注:部分古籍原文釋義參考自權威注疏版本,無直接網絡鍊接,以紙質文獻信息标注。)
“采蘭”是一個具有文化内涵的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該義項源自《晉書·皇甫谧傳》中“陛下披榛采蘭,并及蒿艾”的典故,比喻君主或上位者像在荊棘中采摘蘭花一樣,選拔優秀人才,甚至包容普通之人,體現對賢能的重視。
此含義出自《詩經·小雅·南陔序》及晉代束皙的《補亡詩》,其中“循彼南陔,言采其蘭”以采摘香草供養父母為喻,後引申為子女盡心奉養雙親的孝道。唐代白居易《思歸》等詩作中亦用此典表達思親之情。
“采蘭”作為名字時,寓意才華出衆與品德高潔(如蘭花象征君子),但此用法與詞語本義關聯較弱。其核心内涵仍圍繞人才選拔與孝道文化展開,常見于古典文獻及詩詞。
冰山壁人弼諧博具鉢塞莫不甯唯是鬯遂春水刍養打廣低容二箭豐麗骨柮蠱師害危回沓昏眩漸淤極口項斯脊肋寖近祭社客亭克壯來服爛灼落兒領受流會泸州市馬後驢前沒臉面命材嫩湯捏舌頭懦葸剽賣褰帷露冕乞靈清脆青旋旋忍死桑皮三羅深峭食料守常受暑陶令菊望路為頭文則香煤相異絃外之響鹹菹銷偃小賬